理財專家常常告訴大家:「你只要每個月投資 X 元,每年賺 15 %,只要 N 年,你就能成為億萬富翁。」
如果你找到這檔年年穩賺 15 % 的基金,拜託你一定要告訴我,因為我從來沒看過。我一再強調,高報酬的背面一定是高風險,如果有金融商品可以無風險地創造 15 % 的年報酬,那還要 2 % 的定存幹麻?基金當然不是挑報酬率最高的買,而是要衡量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並且只投資自己了解的東西。
有些人認為挑基金會比挑股票容易,因為不管怎麼挑都有專家幫忙操盤,但事實上,台灣販售的基金數量比上市、上櫃股票還多,撇開績效表現差異極大不談,這些基金和股票一樣分成各類型,產業型、中小型股、大型股、指數型、債券型……等。由於經理人風格都不一樣,這些基金的持股也就大異其趣,使得基金也有自己的個性。
那要怎麼挑選基金呢?以下將說明幾種挑選基金的方法,讓各位能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基金。
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是長期投資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它的精隨就在於分散投資,以避免人為預測過份影響投資績效。分散投資可分為地區分散、資產類別分散、產業分散,換句話說,如果投資組合內全部都是新興市場基金,即使數量再多也無法獲得分散投資的好處,因為這些基金的投資範圍過於相似。
適當的資產配置不但能有效降低投資風險、提高報酬,還能減輕選錯投資標的對績效的殺傷力。
舉例來說,各位都知道過去幾年日本基金、科技基金的下場都非常淒慘,如果投資人當初重押身家在上面,現在應該是欲哭無淚;但如果投資人有做好資產配置,就能控制住這些基金佔總資產的比重,對於整體投資績效的殺傷力自然就會減輕。當然,想避免鉅額虧損的風險必須付出相對的代價,就是資產配置不可能獲得令人興奮的投資績效。
投資理念
基金經理人是基金的舵手,他的投資風格會深深影響基金的績效表現,因此在投資基金前,應該先觀察經理人的持股是否跟你的理念相符。
舉例來說,同樣是投資歐洲地區的基金,你想要在英國有較多比重的,還是想要投資法國、德國多一點的?若是台股基金,你想要主要投資傳產股的,還是持有電子股比重高的?你比較喜歡追求令人興奮的成長型股票,還是想效法巴菲特進行風格穩健的價值型投資?
如果一檔基金時常更換經理人,那投資也最好避開,因為新經理人的投資理念未必和前一任經理人相同。若前一任經理人的投資策略都還來不及經過時間發酵,就被新的經理人替換掉,這種常常改變投資策略的基金,怎麼可能繳得出表現傑出的成績單呢?因此,若基金更換經理人,投資人應該要仔細觀察新經理人的操作表現。
基金投資人與經理人必須建立互信,這樣在基金表現暫時不佳時,投資人才能相信經理人的策略,並堅持長期投資。
費用與週轉率
雖然生活中大部分的事物是一分錢一分貨,想得到高品質就得付出相對的代價,但共同基金卻不是如此。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費用的高低與基金績效的好壞成反比,且基金公司收取的費用真的不是「一點點」,用「蠶食鯨吞」來說也不為過。投資人必須認清,如果報酬是滿滿的一杯水,那基金公司拿走的水越少,你能得到的部份就越多。
或許有人會認為:「投資基金就要挑績效好的,計較那一點點的投資成本不是本末倒置嗎?」但事實上,過去績效並不是基金未來表現的保證,投資人並沒有辦法用績效選出未來表現較佳的基金,卻能選出未來收費最低的基金。
有些基金的「週轉率」特別高,這類基金也最好避開。所謂「週轉率」,是指基金調整持股的頻率,如果月週轉率是 100 %,代表經理人每個月會把基金持股全部更換一次。週轉率高的基金,代表基金經理人喜歡炒短線、持股更換頻繁,基金績效自然就不穩健。高週轉率也代表基金浪費在交易手續費的資源較多,也就是變相的高費用。
四四三三法則
由台大教授邱顯比提出的「四四三三法則」,是先參考中、長期績效,再回來看短期績效,經過層層檢驗後篩選基金。首先,以一年期績效,篩選出前 1 / 4 的基金;接著再以三、五年績效,篩選出前 1 / 4 的基金;再分別用六個月、三個月績效,篩選出前 1 / 3 的基金。符合以上四項標準的基金,就是一檔短、中、長期表現良好的基金。
但以台股基金來看,四四三三法則似乎不是一個準確的篩選方法,在「綠角財經筆記」裡有詳細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