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裡有這樣一個算式:Total Return = Dividend Yeild + EPS Growth + Valuation Change
這個算式表示投資股票的報酬來自三個部份:股利收益 (Dividend Yeild)、盈餘成長 (EPS Growth)、本益比改變 (Valuation Change)。
假設今天有家公司每股市價為 30 元,配發股利 1.5 元,則這家公司的股利收益就是 5 %。若一年後盈餘成長了 10 % 至 1.65 元,在本益比同為 20 倍的情形下,股價會上漲到 33 元,這 3 元的差價就是來自於盈餘成長。若兩個月後,這家公司的本益比提升為 30 倍,那股價就會上漲至 49.5 元,中間 16.5 元的差價就是來自於本益比改變。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對於習慣賺取資本利得 (買賣價差) 的投資人來說,因為股利收益並不會反映在股價上,所以只賺得到盈餘成長與本益比改變產生的報酬。接著我們就來討論,這筆被遺忘的股利收益,對投資報酬的影響有多大。
首先來看來看 1872 ~ 2001 年的每個十年間,美國股市報酬的組成要素: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股利收益比起資本利得穩定許多,尤其本益比改變產生的資本利得經常為負數,實在難以預估未來的變化。至於盈餘成長產生的資本利得,也會受到景氣循環週期的影響,無法長期維持正報酬。
接著來看 1872 ~ 2001 年,美國股市累積報酬的組成要素:
從 1872 ~ 2001 年間,美國股市的年化報酬率為 9.1 %,其中股利收益就貢獻 4.8 %,只專注於資本利得的投資人,連總報酬的一半都賺不到。或許有人說 130 年的時間太長,根本沒有人能活那麼久,所以我們再來看 1960 ~ 2001 年間的報酬。這段期間美國股市的年化報酬率為 11 %,其中股利收益貢獻 3.7 %,約佔總報酬的 33.6 %。
雖然 1960 ~ 2001 年間的資本利得佔總報酬的 66.4 %,但這並不表示投資人賺得到,原因是投資人能拿到的真正報酬,還要扣除進出頻繁產生的交易手續費,還有策略失誤的損失。根據統計,1984 ~ 2002 年間 S&P 500 指數的年化報酬率為 12.2 %,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報酬率為 9.3 %,而基金投資人的平均報酬率卻只有 2.7 %。
寫到這裡,我想各位讀者都已經明白,最好的策略不是研究股價線圖來決定買進或賣出,而是選擇配發高股利的好公司買進並長期持有,因為股利是投資人最容易掌握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