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財務模型都存在著一些缺點,「Beta 基金檢驗法」當然也不例外,所以這篇文章就要來檢討這個檢驗法的漏洞,並且提出可能實行的解決之道,讓投資人能夠更完善地使用這個檢驗法,選出經理人最會操盤的基金。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這個檢驗法利用的模型太過於複雜,導致非專業投資人很難完全掌握。由於 Beta 值是從標準差計算出來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風險調整報酬」(Risk-Ajusted Return) 來替代這個方法,計算方式是基金績效除以標準差。如此一來,投資人同樣可以得知自己每承擔一單位的風險時,到底能夠帶來多少超額報酬。
但是簡化的方式難免有些缺憾,就是投資人沒有辦法利用風險調整報酬的數據,量化經理人的能力帶來多少實際報酬,只能觀察哪一檔基金比較接近低風險、高報酬。但是如果投資人並不在意量化,使用風險調整報酬也是可以的。
其次,基金經理人調整 Beta 值的行為,也會影響 Alpha 值的高低,也就是所謂的「擇時交易」。根據過去經驗顯示,長期來說「擇時交易」對投資報酬的提升幾乎沒有貢獻,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我們要篩選出 Beta 值穩定的基金,降低「擇時交易」對績效帶來的影響,所以影響績效的因素只有選股能力、基金管理能力、基金費用率。
由於過高或過低的 Beta 值,面臨未來經理人在市場轉折點時沒有適時調整 Beta 值的風險,很可能導致基金績效大起大落。根據伯格 (John C. Bogle) 在《伯格談共同基金》中提出的觀點,投資人應該選取的基金應該是績效穩定的基金,因此 Beta 值長期維持在固定範圍的基金特別適合這個檢驗法,分辨出哪位經理人最會選股。
可惜的是,台股基金中找不到 Beta 值長期維持穩定的基金,難道 Alpha 再也沒有用了嗎?
以 2006 年 6 月 30 日為觀察基準點,利用 CAPM 計算出當時所有基金的 Alpha 值,並且排除已被合併、清算的基金,最後共有 66 檔基金出列。接著把這些基金依照 Alpha 值分成兩組,觀察這些基金往後兩年的報酬,發現 Alpha 值較高的族群日後表現並沒有明顯優於 Alpha 值較低的基金,顯示大多數的基金無法持續獲得超額報酬。
由於「寶來加權股價指數基金」追蹤加權指數的成績並不理想,因此我們以「寶來台灣卓越五十 ETF」、「寶來中型一百 ETF」為代表,進行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型基金的比較。同期「寶來台灣卓越五十 ETF」、「寶來中型一百 ETF」的績效,分別是 -0.99 % 與 -7.05 %,敗給主動型基金的平均值 0.94 %。
但是這個結論要應用在實務上,仍然面對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計算出的報酬率只是平均值,並非每一檔基金都能達到這個績效,而投資人要從中選出報酬率高於平均值的基金,機率只有 50 % 左右。如果想保證得到平均報酬,唯一的方法就是將資金平均分配到這些基金中,這種做法顯然不切實際……。
因此,若想長期投資基金,最好還是選擇績效貼近市場報酬的指數型基金,免除人為因素帶來的風險。若投資人想進行主動投資,則應該從低費用率的基金中進行篩選,並且避免週轉率過高的基金。至於基金過去績效與風險指標,非常容易受到基金經理人調整投資組合影響,導致未來的情況與過去大不相同,所以並不適合用來篩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