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人家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得到高報酬,就一定要承擔更多的風險。」這個觀念在過去幾世紀的經濟學中也時常出現。
1921年,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奈特 (Frank Knight) 發表著作《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認為人們並不是甘願冒險就能得到報酬,因為有些風險是可以衡量並且避免的,唯有承擔「不確定性」的風險才能獲得報酬。舉例來說,在車流量大的高速公路上跑步,確實是很大的風險,但有誰會願意支付給你報酬呢?
崔諾 (Jack Treynor) 在研究馬可維茲 (Harry Markowitz) 將投資風險量化的著作時,斷定投資人面臨最大的風險就是市場風險,而對於市場風險敏感度越高 (學術界將其稱為「Beta值」) 的證券,就擁有越高的風險溢酬。
馬可維茲的風險理論有個缺點,就是他的模型是比較單一證券與其他所有證券的共變異數,所以根據他的理論所建構出的模型,有可能透過分散投資創造出完全沒有風險的投資組合。夏普改良馬可維茲的風險理論,假設不同證券的風險彼此互不相關,直接比較單一證券與整體市場的共變異數,根據這套理論建構出來的模型,只要是持有證券就必須承擔風險,消除了上述的缺點。
現今的「資本資產訂價模型」主要是根據夏普的理論而來的:
預期報酬率 = 無風險利率 + Beta (市場報酬率 – 無風險利率)
從這個公式,我們可以畫出證券市場線 (Security Market Line, SML):
利用證券市場線,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證券價值是否高估。如果某證券的座標位於證券市場線之下,代表承擔風險所得到的超額報酬低於必要報酬率,也就是說該證券的價格被高估;反之,若某證券的風險與報酬之相對應點,位於證券市場線之上,則代表該證券的價格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