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滬深三百指數」(CSI 300)?其實「滬」是上海的簡稱,而「深」是深圳的簡稱,顧名思義就是涵蓋上海、深圳兩大交易所的指數。滬深三百指數從 2004 年底開始編制,採公眾流通量加權方式計算,指數基期為 1000 點,成份股涵蓋上海、深圳兩大交易所 A 股 80 % 以上的市值,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 A 股指數之一。
滬深三百指數成份股篩選標準,首重流動性與代表性,從流動性排名前 50 % 的股票中,篩選出市值前三百大的股票作為指數成份股。這套篩選標準有兩大好處,除了市值可以代表公司的影響力、代表性之外,流通性較佳的股票讓指數型基金能迅速、公平的調整成份股,當然就能幫助指數型基金降低追蹤誤差。
由於成份股的市值會變動,因此該指數每半年固定調整一次,為維持指數的穩定性,每次調整幅度不超過 10 %。除此之外,當上市新股符合快速進入指數條件,或是指數成份股遇特殊情況必須下市,就會依編制規則從備選名單中挑選新的成份股。
觀察滬深三百指數、上海 A 股、深圳 A 股的產業分佈 (詳見【表一】),不難看出滬深三百指數較偏重金融地產,這是因為金融地產股票通常佔市值權重較高的緣故。但整體而言,滬深三百指數成份股分散於各種產業,降低了單一產業帶來的風險。
【表一】滬深三百指數、上海 A 股、深圳 A 股各產業佔指數權重
個別公司中,權重最大的是招商銀行,比起台灣五十指數集中於台積電,滬深三百指數成分股顯得更分散 (詳見【表二】)。但隨著成份股檔數的增加,分散投資降低系統性風險的效果會逐步遞減,而且以完全複製法追蹤指數的難度會相對提高,採用最佳化法追蹤指數的效果又不如完全複製法,因此未必是好事。
【表二】滬深三百指數前十大成份股:
在 2007 年 7 月 17 日,中銀國際英國保誠資產管理公司發行「標智滬深三百 ETF」(W.I.S.E CSI 300 China Tracker Fund) 在香港掛牌,追蹤滬深三百指數。
這檔基金在 2008 年的費用率高達 1.39 %,是「寶來台灣五十 ETF」的三倍之多,偏高的費用率削弱了指數化投資低成本的優勢,追蹤誤差也遠超出合理範圍,表現遠不如「寶來台灣五十 ETF」來得出色 (詳見【表三】)。
【表三】「寶來台灣五十 ETF」v.s.「標智滬深三百 ETF」(截至 June 200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