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0618
英文版: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1705351
本書作者克魯曼 (Paul Krugman) 是 200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精於國際經濟學,率先以不完全競爭與規模經濟的概念,引進國際貿易理論,周全地解釋了產業內貿易現象 (Intra-Industry Trade)。在國際貨幣經濟學部份,克魯曼在 24 歲時就建構出匯率危機的初步模型,並且成為該研究領域的開宗祖師。
而《面對失靈的年代》這本書,有如近代金融危機史,並且深入淺出的說明這些危機的前因後果。
從拉丁美洲龍舌蘭酒危機、亞洲金融風暴、日本泡沫經濟,到最近的金融海嘯,所有經濟問題的共通起源,似乎都來自人類太樂觀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盧卡斯 (Robert Lucas),在 2003 年的一場演說中說道:「就所有實務目的而言,防止蕭條的核心問題已經解決。」表示總體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應該朝新的方向邁進。
宣稱蕭條問題已經解決的人不只盧卡斯,當今聯準會主席柏南克 (Ben Bernanke),在隔年發表一場名為《大平穩》(The Great Moderation) 的演說,內容與盧卡斯類似,表示總體經濟政策已經解決景氣循環的問題。
下表是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景氣循環情形:
從這份資料可以發現,近年來美國的景氣循環週期,有擴張期延長、衰退期縮短的趨勢。而每次戰爭都能帶來很長的景氣擴張期,顯示政府支出大量增加,確實有提振經濟的效果,證實財政政策對緩和景氣循環的貢獻。
但是經濟蕭條的問題是否真的解決了嗎?在這次金融海嘯中,過去那些樂觀的宣言,顯得有些自以為是。
雖然總體經濟政策確實能緩和景氣衰退帶來的衝擊,凱因斯經濟理論也在許多危機中發揮功效,避免經濟危機再次演變成大蕭條,但是這些都屬於事後補救的工作,經濟蕭條的根本原因依然沒有解決。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經濟蕭條?克魯曼用一個嬰兒互助會的故事說明 (以下節錄自本書內文):
史威尼夫婦加入一個幼兒照護互助會,這個組織的成員是年輕夫婦,願意互相幫忙照顧小孩。
這個幼兒照護互助會透過發行「照護券」,確保每對夫婦都有盡到心力。所謂「照護券」是一種憑證,持有人可以享受一個小時的幼兒照護服務,幫忙照顧別人小孩的人,則可以從被照顧者那裡拿到照護券,數量等同於他們付出的時間。這套制度設計得很不錯,因為長期而言,每對夫婦接受到的照護時間,剛好等於他們付出的時間。
事情要是這麼簡單就好了!這套制度要實行,就需要足夠的照護券在外流通才行。如果某些夫婦連續幾天沒事,而且近期內也沒有打算外出,他們就會設法收集照護券,留著將來需要時使用。
但他們手上的照護券增加,就代表其他夫婦手上的照護券減少。可是平均而言,大家都想保有夠多的照護券,好在幫忙別人照顧小孩之餘能外出幾趟,因此產生了奇特的效果。手上照護券少的夫婦,就會急著幫別人照顧小孩,不願意外出;但是要有夫婦外出,其他人才有機會幫忙照顧小孩,因此照顧小孩的機會就減少了!
所以除非情況特殊,願意動用照護券的夫婦就越來越少,於是代人照顧小孩的機會也減少了……。
如果我們把照護券視為貨幣,幫忙照顧小孩等同於付出勞力換取金錢,使用照護券就是消費行為。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與互助會運作的成效無關,而是人們不願意消費 (使用照護券),所以更沒有機會賺錢 (幫忙照顧小孩)。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缺乏「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意即大家都想累積現金,花費在實質產品的支出太少,所以不管是多麼完善的經濟制度,都無法避免景氣循環。
這樣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在大多數的時候,只要增加照護券的發行量,讓每對夫婦手中的照護券存量增加,就可以提升大家出門的意願,幼兒照護工作的機會也隨之便多,於是外出的意願就更強,重新邁入良性循環。套用經濟學的術語,就是增加貨幣的發行量,使民眾感受到財富增加,進而提升消費意願,就能推動經濟體系重返良性循環。
但是如果中央銀行讓太多的貨幣在外流通,就會造成通貨膨脹,那就只能透過一段高失業期,打擊民眾對通貨膨漲的預期心理。
雖然貨幣政策可以救急,卻不能推動經濟體系持續成長,因此接著就來討論生產力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