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定期定額投資法有「逢高減碼、逢低加碼」的特性,這當然有助於報酬率的提升。為了放大「逢高減碼、逢低加碼」的功效,有些人喜歡調整扣款金額,也就是所謂的「定期不定額」。
定期不定額投資法的原則,就是試圖判斷指數水準,如果指數位於相對高點就減少扣款金額,反之則增加扣款金額。理論上來說,這套策略在低檔能買更多單位數,而且在高檔買到的單位數減少,當然有助於報酬率再向上提升。可惜這種美好的故事,總是只有在童話故事裡看得到,這篇文章就來討論定期不定額投資法必須克服的挑戰。
首先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判斷指數水準,對於無法預測未來的人類來說,這是非常困難的事。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的:當股市從雲端墜落到地板之後,投資人抱著現金搶進,才發現下面還有地下室。到了地下室以後,投資人以為這裡就是底部,於是又進場加碼攤平,沒想到下面竟然還有地窖。地窖就是底部了嗎?錯!再往下還有地獄。到了地獄,投資人猜想這裡應該就是最低點了,於是當房子加碼攤平,可惜,地獄總共有十八層……。
接著要面對的挑戰,是要克服自己內心中的貪婪與恐懼,以及「羊群效應」帶來的影響。當身邊的朋友都在買股票,報章雜誌也不斷告訴你未來景氣有多樂觀,不知不覺中自己也開始貪婪了!到了指數的相對低點,身邊都沒有人向你提起投資,電視整天播放裁員的新聞,沖垮了你的投資信心。
最後要面對的挑戰,就是景氣循環很可能會影響你的薪水,打亂原本擬訂的投資計畫。假設投資人每年固定投入 50 % 的薪資,景氣好的時候較有機會加薪,就會買到比較多的單位數,到了景氣衰退期,卻面臨加班費停發、年終獎金縮水,更甚者可能還面臨裁員的問題,誰還敢增加扣款金額?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想執行定期不定額必須有非常充足的資金彈性,在市場下跌時才有空間提高扣款金額,並且必須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抵抗市場氣氛的干擾。最重要的是,投資人的薪資不能隨著景氣循環大幅波動,領取固定薪資又不用擔心被裁員的公務人員最為合適,只有無後顧之憂才能擁有在空頭市場中加碼的勇氣。
除了改變扣款金額的定期不定額之外,定期定額投資法還有另外一種變型,就是子母基金投資法。
這套策略的原則,就是先單筆買進穩健的母基金,然後分批轉換至積極的子基金。當子基金達到停利滿足點時,再把子基金帳戶的資金轉回母基金,並且將母基金帳戶的資金重新分批投入子基金中。這個概念就像是母雞養小雞,小雞長大後再反哺母雞,如此循環生生不息。但是就如同定期不定額投資法,這套策略也有許多待克服的障礙。
首先是基金公司的選擇,因為贖回再申購會產生時間差,所以較好的做法是在同公司的產品間轉換。然而並不是所有基金公司都有完整的產品線,規模較小的基金公司通常專注於自身的利基產品,所以執行這套策略勢必要選擇規模大、產品線完整的公司。
接著是投資人的資金規模,是否能突破最低轉換費的限制,因為銀行轉換基金通常是固定收取轉換費 500 元,如果投資人的資金規模太小,轉換費佔總資產的比例就會偏高,這當然是個壞消息。假設基金申購手續費是 1.5 %,那麼投資人每個月的轉換金額應該超過 34,000 元,才能產生規模效益。
除此之外,如果母基金的份量不夠重,原先擬定的投資計畫就很容易失敗。假設投資人運氣不佳,開始執行計畫就遇上空頭市場,如果母基金的資金份量不夠,很容易發生資金耗盡底部卻還沒來的情形。因為資金已經全數轉換至子基金,所以原先的資產配置性質就會改變,波動劇烈的子基金很可能超過投資人的風險承受度,導致計畫失敗。
只有資金規模夠龐大的投資人,才能享受節省費用的效益,並確保投資組合安然度過空頭市場。
如果投資人能找到產品線完整,而且各類型基金績效都相當穩定的公司,資金規模又相當龐大,才能拿到子母基金投資法的入場券。對於小額投資人來說,比起許多花俏的投資策略,最簡單的定期定額投資法還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