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6983
英文版: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0109016
初次拜讀這本書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初剛開始接觸投資,林區在本書分享的投資觀念有如當頭棒喝,敲醒了在技術分析盛行的台股中迷失的我。隨著經驗的增長,我越來越能體會林區要投資人專注於公司而非股票的道理,如果想從股票投資中獲得不錯的成績,那就該尋找事業經營成功且股價不貴的公司,而不是看起來會上漲的股票。
林區是近代最傑出的基金經理人之一,他管理「富達麥哲倫基金」的十三年間,創造出將近 30 % 的年化報酬率。這樣夢幻般的績效,卻是來自於最平凡不過的選股方法,許多非常成功的投資案例都是從生活週遭發掘出來的,這讓我想起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詩詞:「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們在股海中汲汲營營尋找的好股票,往往就藏在我們最容易忽略的生活週遭,只需多用點心就能察覺。
究竟這位傑出的投資人是如何踏入這個領域的呢?林區在本書的開頭就談起當年他剛進入富達工作的故事,他給商學院學生的建議是,把學校教授在課堂上講述的「效率市場假說」、「隨機漫步理論」、「計量分析方法」全部忘掉,許多理論上不可能發生的情況都在真實市場中發生過,所以篤信這些教條的學校教授們的投資績效多屬平庸。
林區認為,股票投資是藝術,而不是科學,因此歷史與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與數學更有用。巴菲特也提過類似的觀念,他認為商學院的學生只需要學會評估公司與考慮市場價格的技巧,就能在投資領域獲得不錯的成績。事實上,我在求學期間也曾經聽經濟系教授坦承,他自己也不相信經濟學家的理論對投資績效有幫助。
近年來,金融業者致力於研究計量模型,模組化操作的基金陸續問世,每當我看到金融業者打著「精密計量模型」的招牌推銷基金時,心裡都不免懷疑這些玩意兒對投資績效到底能有多少幫助?建立計量模型所創造出來的效益,是否足以支應研發模型所花費的高昂成本,以及頻繁交易產生的手續費與證交稅?
其實散戶可以從法人機構的投資行為中找到很多前車之鑑,複雜又沒用的「精密計量模型」是一個例子,買進熱門股則是另一個眾所皆知的例子。許多基金經理人寧可買進價格明顯高估的熱門股,也不願意買進價格低估的冷門股,因為在熱門股踩到鐵板比較不會丟了飯碗,反正大家都是這樣嘛!
身為散戶,如果我們能善加運用自身優勢,就很有機會獲得優於投資專家的投資績效。
散戶的兩大優勢是時間與資金規模,前者讓我們能忽略短期績效並專注於公司基本面,後者讓我們不用擔心股票成交量太低會很難脫手。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投資績效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就算做錯了也沒有人會責怪你,更不會因此丟了飯碗。
除此之外,散戶往往比投資專家更瞭解自己工作的產業,並且可以站在最前線取得該產業的第一手資訊。舉例來說,醫生一定比投資專家更瞭解治療胃癌的新藥品療效如何,最清楚輪胎銷售強況的必然是輪胎店老闆,資源回收站的工作人員對廢紙回收的價格當然是瞭若指掌,這些都是散戶尋找投資機會的絕妙優勢。
然而大部分的散戶都無法善用自己的優勢,我們急著在短期內獲得高報酬,也不喜歡花時間在專業投資人疏忽的冷門股身上。
林區觀察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多數人不會因為房價重挫就倉促地把房子賣掉,也不會試著去猜測房價下跌的原因,但這些情況在股票市場中卻是司空見慣。事實上,任何針對股價漲跌所提出的解釋都是事後諸葛,對提升投資績效毫無幫助。
散戶也很少會追蹤冷門股,原因是這些股票的價格穩如泰山,他們想找的股票是「會動的股票」,好讓他們能在短期內獲利出場,但故事的結局可不會盡如人意,想在短期內致富的投機客往往就是別人眼中的肥羊。
大多數人也很少關心自己工作的產業,醫生可能對新聞媒體報導的新科技產品概念股比較有興趣,電子產業的工程師反而想投資食品股,食品工廠的品管人員卻鍾情於生技醫療類股。事實上,新聞媒體報導的資訊對於位居資訊傳遞末梢的散戶完全沒有幫助,因為這些資訊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早就已經反映在股價上,對未來股價走勢毫無幫助。
與其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隨波逐流,靠著新聞操作股票,不如專注於自己瞭解的產業,找出具有發展潛力的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