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一陣子小弟為各位報導的SONY 頭戴式顯示器HMZ-T1嗎? HMZ-T1的顯示器是以兩片1280×720, 0.7吋的OLED面板來做為顯示系統, 今天小弟就根據Sony網站上公布的技術文件來介紹這令人驚豔的顯示器.
資料來源: http://www.sony.net/Products/SC-HP/cx_news/vol66/np_ecx331a_332a.html
Sony發表了這一款0.7吋Ultra-small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 在0.7吋的小小面積中放進1280×720, 實在非常嚇人. 這個技術是利用白光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 搭配彩色濾光片, 達到高PPI的效果. 這技術的重點之一, 主要在將OLED與彩色濾光片組合的精準度, 通常會因為機器能力以及製程手法而有一定的對位偏差值, 如果稍有偏移, 會造成漏光或者混色等影響光學表現的因素.
因為有上述的偏移機會, 需要降低光線跑錯地方的機會, 所以必須將光的面積盡可能集中縮小, 這樣就可以讓組合的誤差變小, 所以為求縮小與集中光線, 大多採用遮光的方式, 這樣會造成解析度無法往上做高. 但是如果降低彩色濾光片跟白光發光片(silicon drive substrate)組合的偏差值, 將可以相對降低需要遮蔽的範圍而達到高PPI的效果. 而Sony就是採用提高精度的方式, 來提高解析度.
其實傳統的彩色濾光片製程在一般面板廠相對成熟, 對於在小尺寸的LCD上製作高解析度彩色濾光片的技術經驗都相當充足. 因此Sony利用白光有機二極體搭配彩色濾光片的這種方式就可以將單色畫素作到3.3um*9.9um, 這大小是現今有機發光二極體的1/20.
在一般使用RBG三色的OLED, 在製作高解析度上, 技術是非常有問題的, 就如最知名的三星, 雖說在Galaxy Nexus上可以製作出高達330DPI的解析度, 但事實上是使用PenTile的模擬方式才有辦法達到, 真實解析度只有220 DPI 左右. 原因是因為在重要的蒸鍍製成的精度上, 會造成混色的狀況. 而單純白光的OLED, 只需利用後續的簡單處理就可以把每個像素隔開, 相對門檻也較低, 但需考量的就是穿透率的下降以及厚度的增加.
在技術文件中Sony提到的另外兩項技術就是White organic EL 的材料穩定性以及效能的提升, 再搭配上彩色濾光片的色阻, 就可以達到對比與其他光學條件的增進.
而最後的一個技術重點就是驅動的元件, 這部份相信是每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都必須增進以及克服的, 其中之前的文章中就有介紹過LTPS的技術 (http://www.wretch.cc/blog/KisPlay/1832358). 其實白光OLED與彩色濾光片這樣的搭配方式, 在Sony 2007年的11″ TV XEL-1上就已經實現與量產. 根據今年九月(2011/9)韓國媒體的報導, LGD準備生產的55″ 的有機發光二極體TV也將採用白光OLED搭配彩色濾光片來實現有機發光二極體大面板的生產.
這樣說了一堆不知道大家對這小小一片的顯示器有沒有稍微了解一點, 希望這類的文章可以讓大家多一點不一樣的資訊.
以上資訊分享給各位, 最後還請大家多幫忙按個分享或是讚, 您的一點鼓勵, 都是小弟繼續寫作的原動力, 感恩! 另外, 小弟在Facebook上也成立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LoveKisPlay), 歡迎大家加入聊天討論囉!
其他推薦文章
搶先玩 身歷其境 SONY HMZ-T1 3D頭戴式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