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16008
價值型投資
這門投資思維從班哲明‧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 開創以來,出現很多績效驚人的門徒,像是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查理‧孟格 (Charlie Munger)、約翰‧坦伯頓 (John Templeton)、約翰‧涅夫 (John Neff) ……,葛拉漢的著作《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 與《智慧型股票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也就成為這門投資思維的聖經。
價值型投資的精髓,就是「花五角買一元」;但實際操作上,往往要在股價持續下跌時,才找得到這種機會,因此,價值型投資人一向主張「逆勢操作」,與市場主流投資思維「順勢操作」背道而馳。
既然要「花五角買一元」,評價工作當然是很重要的,大致上可分成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將公司停止營運,並把所有資產分拆出售,看總共能賣到多少錢,也就是所謂的「淨變現價值」;第二種是採用威廉斯 (Jodn Williams) 在《投資價值理論》提出的觀點,評估公司「未來的利潤」,再考慮金錢的時間價值,把「未來的利潤」以通貨膨脹率折現,得到「未來的利潤」相當於現今的多少錢。
要注意的是,股票的價值本來就不可能精確計算出來,只要掌握「約略正確勝過精確錯誤」的原則就可以了!舉例來說,我們計算出某檔股票的價值大約在 50 ~ 80 元之間,目前的股價只有 30 元,那就會是一筆相當划算的投資。
然而,財報數據有許多會計師根據會計原則所做的估計,像是存貨的帳面價值與市場價值就很可能不一樣,另外還有固定資產折舊、應收帳款減損的問題。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價值型投資人會忽略業務太複雜的公司,只專注於自己能理解的公司,並且嚴守「安全邊際」,也就是只有在價格遠低於價值時才會買進。
價值型投資人通常會尋找冷門股,或是短期面臨重大困境的股票,或是在股市崩盤、投資人棄甲而逃的時候進場,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危機入市」。因此,價值型投資人買進的股票,通常都是看起來沒什麼前景,股價根本不太會動的牛皮股。買進這種讓人羞於啟齒,根本不好意思跟親朋好友提起的股票,對內心是種煎熬。
當然,市場也是很有效率的,有時候,低價表示這家公司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爛股,如果投資人買進這些股票,就會踩到地雷。
這個問題可以透過分散投資來獲得解決,當持股增加到二十檔,每檔所佔的比重只有 5 %,就算會踩到兩、三支地雷,也會碰到一些超乎預期的飆股,兩者互抵後,踩到地雷就變得沒那麼可怕。但實務上,要找到那麼多便宜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只有在大空頭來臨時,才會出現遍地便宜股的情況,這種機會可能好幾年才會出現一次。
葛拉漢的時代,剛好是二戰之後的經濟大蕭條,所以能輕易找到很多便宜股;但在巴菲特的時代,許多好股票都不便宜了,摸魚摸到大白鯊的機率大為提高,這種方法就變得不那麼管用。
就算是以便宜的價錢買進股票,假使公司經營績效乏善可陳,投資人也很難從中得到好處,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爛公司的敵人。因此,巴菲特結合葛拉漢與費雪 (Philips A. Fisher) 的投資哲學,專注於以合理的價格買進經營績效卓越的好公司,並且相當注重公司的長期競爭優勢。
巴菲特以「護城河」來比喻公司的長期競爭優勢。假使某一家公司的利潤很高,必然會出現很多競爭者來分食大餅,此時,擁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就比較能抵禦競爭者的攻擊,就好像城堡周圍的護城河。關於「護城河」的評估方式,可參考晨星分析師派特‧多爾西的著作 ──《尋找投資護城河》。
坊間對價值型投資有很深的誤解,以為一定是「高殖利率」、「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的公司,才能稱作「價值型股票」;事實上,巴菲特在《波克夏致股東信》中,曾表示「低殖利率」、「高本益比」、「高股價淨值比」的公司,也可能非常有投資價值。
還有些人認為,價值型投資只是領取股息收益,並不重視公司的成長性;事實上,在評估價值時,當然要把成長性納入考量,但成長性與價值的關係絕非必然,只有在公司投入一元擴張業務,能創造高於一元的長期價值時,才能確實嘉惠股東。
以合理的價格買進經營傑出的公司,就像是投資忠孝東路的黃金店面,將帶來源源不絕的財富。
——————–
歡迎加入「隨風金融學院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