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發展至今,數位化已經是相當普及的趨勢,而受到了數位化的沖擊,傳統底片製造廠商也漸漸地失去競爭力,例如柯達公司宣布破產,不少底片型號也停止生產,加上年輕一代的朋友從出生時就處於數位時代,所以對他們來說,數位相機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產品了。可是不管數位發展至今有多成功,還是有不少年輕朋友堅持銀鹽路,視數位為萬惡,奉銀鹽為神。為什麼筆者要特別在今天的專欄提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因為接觸攝影的人越來越多,但網路上的資訊太過雜亂,不少朋友都將底片神化,這時不難發現爭吵就從中而來,筆者自己身邊也有朋友常常在吵數位跟底片到底誰好。
底片真的有這麼吸引人?還是只是因為沒有經歷過的世代比較新奇美好?
筆者以前也是從底片開始拍,當初學校的攝影課程教法就是以傳統底片為基礎來作教學,雖然我唸書的時候已經開始有數位相機,但還是自然而然從拍底片開始學習,拍底片有什麼好處?
第一,你沒辦法跟數位一樣瘋狂拍,因為135一捲底片就是36張,120甚至只有12張,你要拍之前就會先思考,不是亂槍打鳥。
第二,你必須要有比較紮實的基礎,雖然筆者那時候使用的FM10已經有自動測光,但我們還是會帶著測光表作業,因為沒辦法像數位一樣,拍了馬上看,曝光不準就調整完再拍一次,底片拍了就拍了,要等到沖完照片後才會知道結果。
第三,底片後製不易,用刻的,用藥水混合,用貼的這些都不是輕鬆的差事,並不像數位丟進PS然後就可以輕鬆後製,所以在拍攝前會更加細心的注意畫面中該出現與不該出現的東西,畢竟底片可沒有仿製印章或是修復筆刷可以用。
那底片有什麼壞處?
第一,買片子跟沖洗片子實在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如果不是自己沖,增減感還要多加錢,自己沖,買藥水也要錢。
第二,因為經驗不足拍壞了就是拍壞了,沒有補救的機會,只能默默的在重回拍攝地,重新拍攝。筆者有次在拍作業時,就是因為自己的不小心,整批底片都報銷,只好再多花一倍的時間回去重拍。
第三,底片掃描也是個大問題,好的滾筒式底掃不便宜,爛的掃出來又亂七八糟,造成作品的品質不穩定因素太多,總不能永遠都拍正片然後要跟人家分享照片時,就還要自備行動燈箱拿放大鏡看,這會不會太辛苦啊。
以上筆者簡單的分享了幾點好與壞,但其實說穿了,底片的爭論與神化跟優缺點也不一定有多大關係,現階段底片吸引年輕人多少跟文青風潮有關係,喜歡與眾不同,喜歡復古浪潮,說實在的,筆者身邊很多年輕朋友總在說哪卷底片多好,哪卷底片色調溫暖,但他們都是LOMO玩家,正片負沖,藥水混沖,底片原始色調都已經保留不多,何來的色調多好?而另一派朋友則說,哪卷黑白片的顆粒感好棒,細節出色,但他們也是隨意拍拍玩玩,拍拍下午在挪威的森林與朋友聊天時桌上擺的一杯咖啡,到底細節要多足?暗部表現要多好?
不管是底片或是數位都是一樣,它們只是一個創作的工具,記錄攝影的工具,底片有底片的呈現感,數位有數位的表現感,選擇哪一種都沒有不好,也沒有不對,並不需要去神化任何一方,底片寬容度高?現在數位可是有HDR;數位色彩濃?底片的正片找對光線同樣濃的讓你嚇一跳,所以沒有什麼比較好,也沒有什麼比較不好,工具只是工具,只是提供你拍攝時可以用的一種工具,喜歡底片就選底片,喜歡數位就選數位,並沒有衝突,所以為什麼要這樣針鋒相對,底片的看不起數位,而數位的覺得底片落伍?
筆者平常的攝影工作也是使用數位工具,但閑暇時我還是會使用底片來拍攝,工作時使用數位的新鏡頭,沒事一樣拿著手動老鏡趴趴走,有什麼衝突嗎?攝影就讓他回歸到攝影,器材永遠吵不完,除了底片數位可以吵之外,還有鏡頭品牌可以吵,除了鏡頭品牌還有相機品牌可以吵,吵下去你還有時間拍照嗎?還有心情拍照嗎?我想應該沒有吧,筆者一直強調攝影必須要開心,要能享受在拍攝中,與其去爭吵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不是應該多花點時間在拍照上嗎?神化任何一方都是沒有意義的,攝影最終還是回歸到作品本質,並不會因為你用了L鏡G鏡菜頭,你就可以得普利茲獎,也不會因為你是用Trix或是Agfa底片來拍,照片深度就會增加,作品本身才是攝影者需要努力的事。
喜歡神化?或許北韓適合你喔!
圖片來源mylot.com,bbc.co.uk,ehow.com
以上分享給各位參考,如果要得到更多科技享生活消息,歡迎加入點子生活粉絲團,一起與我們享受科技生活。
其他推薦文章
什麼是快門 光圈與ISO?動手玩玩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