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Pad mini正式發表Retina版本後,正式將旗下行動裝置產品線都帶往了視網膜境界,其實說真的,很多朋友在去年iPad mini推出時,就一直在抱怨當時的版本並沒有Retina,也有人懷疑這是不是Apple的行銷策略?但是高解析度的螢幕並不是說有就會出現的,因為高解析度螢幕在製作上是要花上相當高的技術,還有其他軟硬體的配合才有辦法搭在平板上推出。
首先在技術上遇到的問題就是在面板技術上,要製作高解析度螢幕的困難度,除了要讓每個像素變得更小外,最重要的就是在穿透率上。有好的穿透率,可以讓LED背光損耗降低,也就是以相同的LED亮度下,穿透率更高的螢幕就可以得到更高的亮度;若以相同亮度來說,高穿透率的螢幕就可以更為省電。
但要達到高穿透率,在線路元件的設計上就要變得更細緻更窄小。以相同材料來說,細小線路的電子遷移率就會下降,很可能就會無法達到控制液晶開合的強度,所以必須找尋更好電子遷移率的材料,例如LTPS、IGZO,以LTPS的電子遷移率就比起IGZO要高上許多,只是LTPS在大尺寸上的成本會較高,所以目前都只能用在行動裝置上。
而接下來的問題就在於有這麼高解析度下,必須要有更高效能的驅動IC提供更高的電壓,也必須要有更有效運算能力的顯示晶片來做好每個Frame的處理。而應用在高解析度的APP,會讓處理器有更大負擔,所以在處理器的效能上也必須更強大,但解決這些問題就好了嗎?
面臨到更細的像素,必須要有更強大的背光源、要有更高效的驅動IC、要有高運算能力的顯示晶片與處理器,要讓這些東西動起來必須付出的電力比起較低解析度的顯示器要高上許多,所以必須要有強大的電池來負擔提供電力,但以行動裝置而言,為了達到行動方便的輕薄,實在是很難為了電池讓厚度變成大家難以接受的大小。所以高容量高密度的電池,也要跟著動起來。
最後就是在這麼多高效元件與用電下,散熱設計也是一門非常大的學問,你可以熱,但不能燙手,不能熱當機,所以內部的元件擺設與導熱裝置都要精心設計。雖然說這種種的設計對於零配件廠商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挑戰,但也是足以建立起難以跟隨的一個台階。所以你說高解析度容易嗎?或許用起來的確比製作起來容易許多!
想要知道更多更快的科技訊息嗎?還不快加入Kisplay科技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