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台北市中心的二級古蹟大龍峒保安宮,為祭祀保生大帝的台灣民間信仰廟宇,平時有著許多祈求身體健康的信眾們會前來朝聖,再加上外圍與孔廟僅有一街之隔,人行道皆使用充滿著古香的紅磚設計,也讓大龍峒保安宮與孔廟成為台北市圓山站外的一個知名景點。
其實搭乘捷運從圓山站下車,便能從 2 號出口起沿路看到有著大龍峒保安宮的指示牌,跟著指示牌行走大約不到 20 分鐘便能看到孔廟在右、保安宮在左的大龍街。
沿著捷運出來的庫倫街也由於距離機場的近距離,讓整條街道保有台灣早期的兩三層樓舊式建築風格。因此在傍晚漫步走在街頭還別有一番人文風氣呢!
當右邊看到紅磚牆後其實也就是到了另一個景點孔廟。但今天是要前往大龍峒保安宮祈求平安,因此先暫時路過,直接繼續沿著紅磚道往前走。轉過了哈密街便會看到這次目的地大龍峒保安宮靜靜但卻莊嚴的坐落其中。
這時從廟門進去,帶著莊嚴又神聖的心快速的欣賞一下這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合稱”台北三大廟門” 的保安宮,接著洗了手點起香來虔誠的向保生大帝祈求平安。
原來根據正殿旁的解說,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再根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音韜),醫名頗盛。逝世後鄉人私諡為 “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白礁建廟奉祀。等到 1150 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 “慈濟宮”。
1742 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地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醫神保生大帝,目的就是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便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到 18 世紀末,還是一間小型的木造廟宇。
接著到 1804 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大廟宇。經過多年施工後,於 1830 年完工。 1835 年後與台灣許多廟宇相同,都是揉合儒(鸞堂信仰)、釋(佛)的道教廟宇。完工後的這座大廟也正式被命名為保安宮,廟名意思有著”保佑同安”的涵義,成為台北許多民眾的健康信仰。
瞻仰完這位保生大帝的事蹟與祈求完健康平安後,慢慢的在廟宇中走著,處處可見這座古蹟的建築人文細節,雖稱不上富麗堂皇、雕廊畫棟,但在不論屋簷、窗檐、門柱… 等細節,與正殿中庭廣場的輝映之下,都給人一種平靜祥和之感。
身處於繁忙熱鬧台北市中心的哈密街,卻擁有這樣一個保有著台灣歷史文化感的勝地,也無怪乎在大龍峒保安宮中慢慢走著,卻不時看見許多外國人前來朝聖與感受這台灣獨特的歷史文化。大龍峒保安宮,這有著 3000 坪的二級古蹟,有空的台北人不妨也可以利用假日前來感受體驗一下那放下一切忙碌的壓力,穿梭時光隧道回到過去的台灣樸實風貌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