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在問「福島災後當地青少年的甲狀腺癌比例增高30倍?」的問題,我簡短地就我的理解跟大家說明一下。
關於福島事件後的青少年甲狀腺癌流行病學研究,在學界有兩個代表性的研究報告,一個是岡山大學的津田團隊2015年發表的福島地區研究(參考1),一個是2013年長崎大學林田團隊發表的「福島以外(青森、山梨、長崎共三個縣)地區」研究(參考2),這兩個研究共通的特色,就是利用超音波地毯式地對特定地區3-18歲的青少年利用超音波進行甲狀腺癌篩檢。
(津田團隊研究福島地區(藍),林田團隊分析青森、山梨、長崎(紅))
津田團隊2015年發表的研究裡指出,在30萬的福島小朋友中,有110位被確診甲狀腺癌,比例大約0.037%,他認為比過去文獻中(日本2007年的統計,參考3)所說高出數十倍。然而這樣的比較是有問題的,被稱為「篩檢效應 (screening effect)」,理由是,過去的統計資料是來自於「有症狀前提的求診」,換言之,許多得到甲狀腺癌但是沒有症狀(沒有求診)的小朋友並不在過去的統計範圍內,所以那樣的統計當然比實際患病的比率低。而包括津田以及林田團隊所採用的方式,是地毯式不問症狀的篩檢,自然能找到更多潛在的甲狀腺癌患者。
而長崎大學的林田團隊,早在2013年就找了十二萬個小朋友,採用跟福島地區相同的檢驗方式,同時做跟津田團隊類似的分析研究,差別只是在於他們不在福島境內,結果發現,青森、山梨、長崎的小朋友確診甲狀腺癌的比例是0.052%(63位小朋友)(參考2),比福島還高。之後,林田團隊在2015年的追蹤報告中,又再發現1位確診為甲狀腺癌的小朋友(參考4)。
由目前的證據,我們並沒有看到福島地區因為核子事故導致青少年甲狀腺癌比例大幅增高,當然,我們在沒有更多證據以前也不可能說:「是因為核子事故所以讓甲狀腺癌降低。」
至於我們是不是可以預期會看到這個結果?答案是可以的。雖然早先在WHO 2013年的報告中,以線性假說評估癌症風險最高可能會增加70%(參考5),然而事實上,福島縣小朋友所受到的輻射曝露本來就不高(最高僅35毫西弗,未達50毫西弗的介入劑量),所以我們原本就能預期篩檢結果跟其他縣市相比不會有顯著差異。
然而林田團隊2013年的結果並沒有在津田團隊2015年的論文被討論(雖然在引言有提及),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似乎是為了想要「突顯」高比例的甲狀腺癌現象。此外,日本人的終身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約為0.5%(參考5),津田團隊發表的0.037%也符合預期地低於這個數值,換言之,實際上我們在所有相關報告中並沒有看到任何超出現有知識的東西,而津田團隊所謂的「30倍」很有可能是「搞錯了」。
我並不是想要說輻射不可怕,而是所有生物效應的顯著與否都是「關鍵在劑量」,至少現階段而言,福島事件並沒有打臉我們對於輻射生物效應所瞭解的知識啊!
(WHO 2013年報告對流行率的福島地區青少年癌症流行率的預測,但實際上的發生率並沒有如預測評估增加)
<參考資料>
[首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