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上可以看到台灣小黃 (計程車的通稱) 司機們聯合起來走上街頭,抗議 Uber 的存在影響他們的生計,要求政府出面干涉並且進行管理。而就在日前筆者香港朋友也發生來台灣搭乘 Uber 卻被繞路的不好印象,更不要說有不少朋友反應 Uber 的駕駛近來素質有每況愈下的趨勢,因此 Uber 在台灣的路,究竟要怎麼走下去呢!?
UBER 源起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一下 Uber 究竟是什麼?! 簡單說,Uber 就是一個消費者能夠用 App 叫車的服務。在 2009 年於舊金山所創立,目前此服務已經遍佈於全球,包括美國紐約、舊金山、英國倫敦、台灣台北、中國北京、香港、印度班加羅爾、南非約翰尼斯堡等各大城市。
Uber 起初憑藉著支援 Android 與 iOS 雙平台,使用者只要下載 app 並且綁定信用卡帳號,搭乘皆不需要使用現金的便利性受到注目。接著再因為那貼心的開車門、穿制服、提供水等服務,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使用,直到現在還依照消費者與各國家文化不同需求,分別提供不同等級以及特殊服務,例如關懷優步、機車的優步、送貨的優步… 等等。
UBER 在台灣
Uber 服務在 2013 年正式進入台灣,起初進入時只有最高等級的尊榮優步,清一色駕駛皆會著黑色制服,車款也有限定新年份的進口車款,並且同樣為消費者提供上下開車門與免費飲水的服務,因此受到消費者青睞。但由於收費較高,所以那 “非法” 的身份也暫時不被合法計程車駕駛關注。
不過隨著消費者的體驗分享,以及 Uber 隨後推出較平價的 “菁英優步” 選擇。越來越多消費者更發現 Uber 除了不需要帶現金就可以搭車外,還有地圖軌跡記錄,不僅能為自己紀錄此趟路線,還能夠分享給親朋好友,讓即便是晚歸也能讓親友隨時看到自己回家的路線,再加上早期的 Uber 駕駛想要加入 Uber 車隊時,也必須提供所謂的 “良民證” 與經過層層面試門檻,讓越來越多消費者在搭乘上因為 “安心” 而不計較稍貴的車資。
然而在台灣,Uber 其實只是一種私人的商業模式,對於逐漸茁壯、樹大招風的 Uber 在交通部看來當初申請經營的項目是資訊服務業,但交通部認定 Uber 的營運模式實屬計程車運輸業,因此這樣不在規範中收費的運輸方式,不僅對消費者來說是沒有保障,對於合法申請牌照的計程車業者來說,也是一種不公平,也讓交通部開始出現取締的反制動作。
UBER 爭議
其實不僅只有在台灣,舉凡美國紐約、芝加哥、法國、英國等各地,都有過合法計程車司機群起抗議的活動。對於合法計程車司機的不滿,我們都可以很清楚的理解。但其實 Uber 隨著先前提出菁英車款降價以及擴大招募駕駛,也讓許多 Uber 自家駕駛覺得越來越難生存。消費者端更發生雖然 Uber 的車越來越好叫,但也開始出現駕駛素質良莠不齊的不滿聲音。
Uber 的介紹搭乘分享金從 200 元降為 100 元; 還曾經發生過因為發生途中發生小車禍,Uber 主動將乘客搭乘費用取消,現在則是發生繞路卻只有依照原訂地圖所估車資來退回超出款等一些很細微但卻讓搭乘者觀感備受影響的一些細微事件,這些也都是讓台灣 Uber 開始面對諸多必須解決的問題。
結論
對於 Uber,Candice 曾經有過幾次搭乘的經驗,印象普遍是相當的好。先不論那不管是那個等級的優步都一定有著乾淨的內裝,也不曾在車上聞過煙味、酒味,更沒遇過會問你是哪個政黨,為什麼穿這麼漂亮等主動又 “積極” 的進行攀談,讓 Candice 恰好能夠在搭乘的過程中好好休息一下。還曾有遇過數次尊榮優步的駕駛會主動地詢問有沒有想要聽的頻道或是擔心你冷氣太冷的問候。就當是因為怕吃罰單或是沒有保險好了,Candice 也沒遇過 Uber 的駕駛競速超車的經驗。
但就如開頭所說,或許是為了因應大量的搭乘需求,Uber 在司機的招募與面試訓練等過程中似乎更加放鬆,周圍也有不少朋友開始出現 Uber 駕駛會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自行繞路、會開始在確認要去接你後又突然的取消讓你等待… 等讓人不禁懷疑這還是 Uber 嗎?! 的錯愕感覺。
對於本來就是因 “非法” 而不受交通局與計程車駕駛們所歡迎的 Uber 來說,要如何以 “優質的服務” 繼續獲得消費者喜愛以及支持,其實才是能否繼續在台灣生存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