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據史書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晉朝,依清代金門志的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五胡亂華期間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而真正在金門設制行政機構是唐代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而現今在金門可以找到最早的文物遺跡應該是太武山上建於宋朝咸淳年間(公元1265年-1274年)的海印寺,此廟在明代幾次的修復後,於民國47年(公元1958年)金門八二三砲戰時,遭到嚴重損毀,現今的海印寺為民國49年重建。
金門城建於洪武年間,由江夏侯周德興所建,初建時是為了抵禦倭寇的侵擾共有四個城門,此北門和其後的明代老街,已然是金門現存最古老的街道。
自古金門城有句諺語「要丁東門外,要富西門外,要興南門外,要官北門外」,說的是東門附近是人口旺的古崗,因此要人就去古崗;西邊的因為住著很多僑商,要賺錢自然得去西門;南門外是港口工商發達,求興旺便往南;北門因為有燕南山燕南書院,想求功名利祿就去北門的書院用功讀書。
金門城的西、南、北三城建築的方式為甕城也稱為月城,甕城的修法是為了加強城牆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形如甕,兩側與城牆連設有箭樓、門閘、齒牆等防禦設施,敵人進入第一道城後即形成「甕中捉鱉」的趨勢。
金門城城初時建周長630丈、高2丈5尺,北門城於1949年因為八二三炮戰時被拆除當防禦工事而不復存在,如今金門城的東、西門已修復完成,北門及周邊的城牆仍熱續修復中,看著這片牆倒也十分壯觀。
北城門上往下望去便是1387年至今六百多年的明遺老街,金門城初建時,此街為交通要道,來往商人於止交易各種農魚產及各種民生用品,故有「賣菜街」的稱號。康熙年間(1683年),因為總兵陳龍將總兵署遷至現今的后浦,老街就此漸漸沒落。
這條被喻為閩南第一街的明遺老街街長約135公尺,街寬約3公尺,中間是寬約1公尺的花崗岩也是唯一從明代保留下來的建物,兩邊的房子因為擋風故建物都只是一層樓的矮房,並一戶緊臨一戶整排的街屋甚至特別。
在這條不算長的老街上,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路段能看到不同的風情,有老、有舊,有空房也有人仍住在這,走上一遍仿佛時光從身邊快速流過。
北門後的街口是明遺古街的故事館,一旁的木門是「閩南旅館」的民宿,有興趣住在明朝遺址的朋友,不妨參考一下其官方網頁
歷經明、清至近代戰地政務時期,古街內呈現明代店屋建築、傳統閩南合院式建築、戰地防空洞等各時代多元化的歷史風貌。
據考查當時的南北向的街頭街尾都有一間廟,如今好像只剩街尾的這間廟。
老街中大半成為展示文物,陳述歷史之用,一般的時間這些房子都是開放的,只有少數的房子得申請才能入內。
相較完整的房子則多半仍有居民住在這裡,好些的門口改建的古色古香,據說此老街最興盛時曾有千戶人家,故稱之為「千戶所」,如今大有人去樓空的感嘆。
在明遺老街中就屬這棟「黃天佑紀念館」年代最為久遠,也最有特色值得好好欣賞。黃天佑自幼跟隨父親前往新加坡並習醫,於二十九歲返回金門行醫為業。民國二十二年興建黃天佑洋樓,以正廳為『醫生館』替鄉里服務,推測是金門最早的西醫。黃天佑洋樓與金門多數洋樓興建時間相近,形式差異在於其『帕拉迪奧式樣』的建築風格,對稱集中的古典主義佈局,強調建築整體與局部、其比例形塑出端莊樸素而又高雅的氣質。現在的黃天佑紀念館是間民宿,除了可以體驗傳統空間外,同時也展出黃天佑醫生的出洋經歷、返鄉行醫和說明該洋樓式樣之特殊性。
逛完金門最老的街道後,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據說是金門人辦桌的第一選擇「阡湖餐廳」,同時金門的友人也在此為我們準備「夾魚尾」宴幫我們接風。
門口的花圈和餐廳內的紅布桌、金色椅套,看起來應該是常常有婚禮、喜宴在此舉辦無誤。最少我那個金門女性朋友,看到我在這打卡,立馬跟我說她的訂婚宴就是在這舉行的XD。
要玩「夾魚尾」宴,得有兩樣東西,一是主角魚,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金門高梁…。據說這隻金門縣長用來招待貴賓的酒,外面是買不到的..,它喝來還真的蠻順口的,即便是在「透中逗」….。
基本上到金門作客,如果雞頭魚尾對著你,是代表對你的尊重,給你的福氣。也就是說雞頭、魚尾會朝向你,表示你是受到最佳禮遇的主客。但你可別高興的太早,接受這個魚尾可不是鬧著玩的…..萬一如果你的酒量不好的話….。
這魚尾宴怎玩呢?首先挾魚尾後的主客得先喝下一杯,通常酒由作東的主人倒,喝下這杯酒像徵接受這份福氣。BUT,福氣這種東西怎可以獨享?所以接下來,你得把福氣分給再場的其他人,分到的人自然也得喝,而且不得少於前一位,然後第三位、第四位,就很正常的越倒越多,越喝越多…..。這時你可能會想說那第一個主客最好,喝得最少果然有福氣..其實並沒有,因為最後的還有一個叫收尾杯的結尾儀式…簡單說就是要輪回一開始的主客…所以,下次酒量不好的人到金門人家作客,魚尾別隨便亂挾…..。因為當天我就是主客….喝完最後一杯收尾酒後,一口也沒挾這隻據說很好吃的「午魚」….。但說到「午魚」順便聊一下台灣有句俗語「一午、二鯧,三鮸、四嘉鱲」,說的是早期台灣最好也最珍貴的四種魚,通常拿出午魚就是招待最貴重的客人。
接下來說說這個挾魚尾的習俗由來:
早年金門因受風沙之苦,農業不振、謀生不易,大部分金門鄉親都離鄉背景,下南洋尋生路。是以,當時對於下南洋有句「十去三留六死一回頭」的俗語,簡單說就是去了十個只有一個能回金門。有位新婚不久的李姓青年很幸運的在南洋某酋長家中覓得一份苦力差事,由於生性勤奮,深受酋長賞識,並且決定將女兒下嫁給他,為怕拒絕導致被解雇的命運,他隱瞞已婚事實,再娶酋長女兒為妻。
經過數十年,漸老的他有了落葉歸根的念頭。他將自己已婚的種種事實和盤托出。酋長女兒為防李姓鄉僑一去不回,在餞行的晚餐暗中下蠱。李姓鄉僑的女兒不忍父親被下蠱,暗示父親吃魚務必從魚尾吃起,如果肚子痛,一定記得要多喝水,方能逢凶化吉。李姓鄉僑按照女兒提醒,從魚尾先吃。當下,從喉嚨吐出一尾活蹦亂跳的魚,轉危為安。從此,金門鄉親都相信,在酒宴中,先動手剪斷魚尾的人,一如帶頭吃食雞頭的人,都能為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而「雞頭魚尾」的典故、風俗,也成金門人請客時,對客人的最敬禮。
好的,基本上結束挾魚尾的遊戲後,大家都已七暈八素…(笑),接下來介紹的料理如有酒後失態還請見諒XD。首先這道應該是芋頭海鮮粥,應該是(呃…).除了金門很厲害的芋頭外,裡面還有一些魚肉等海鮮,少了台灣慣用的油蔥多了蔥末和一點點辣椒,但喝起來卻相對清爽,芋頭的風味特別迷人。
炸那個魚幾乎是金門的遊客必吃的經典魚之一,那個魚一般稱之為「小鰭鐮齒」,口感非常的細嫩,甚至有一點水嫩口感,非常特別,最適合的料理手作是用炸的,外酥內化美味又特別。
金門最有名的蛤蜊莫過於「花蛤」,殊不知金門也有如此大的蛤蜊,而且肉質、湯汁都非常鮮美,大愛,可惜一人只得一個(泣)。
三杯中卷味道和台灣基本上差不了多少,硬要說有什麼不一樣,就是味道好像淡了一點,也沒收的那麼的乾,但當然中卷本身相當美味就是了。
鱸魚捲應該當天最多人讚賞的一道,即便大家一開場就喝的七七八八…,第二天仍是對這道菜念念不忘XD,外層的高麗菜非常的薄,蒸過後甚至隱約可以看到裡面的鱸魚肉。
略薄的芡汁讓鱸魚捲入口滑溜,第一口菜葉的微脆後,立馬進入鱸魚軟嫩的口感,鱸魚肉質本就鮮甜,吃將上來大大滿足,好吃的亂七八糟。
鹽烤大蝦還算不錯吃,但就是大家可以想像的口感和味道,反而這道菜吃的就是蝦子的鮮度。
紅燒羊腩味道和台灣的不太一樣,純醬汁吃不太出羊肉的味道,羊腩燉的很軟甚至微爛,口感還算不錯。
我一點印象也沒有的魚頭湯……..。
本來吃到這早就喝飽,吃撐了,這時給我上我最愛的焢肉..是要誰的命…。說個有趣的,在金門如果你說這叫「焢肉」會被笑,因為它正確的名字叫「同安封肉」,雖然說作法其實的大同小異,味道也相去不遠。這道菜之所以會叫「同安封肉」的因為是清朝時期,金門屬於同安縣,此道料理目前在中國的同安縣、甚至是廈門市許多餐廳都有得吃,但每家的作法也或多或少有些不一樣,比較特別和台灣的焢肉、東坡肉不一樣的是會灑上蒜末。
相傳同安封肉的由來是五代後梁開 平四年(910年)王審知被封為「閩王」,授其方形大印。當時居住在同安地面的官員為慶祝他敕封「閩王」,舉辦了一場盛宴。席間一道佳肴,就是將豬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塊,配上佐料(香菇、 蝦米、板栗等),用黃巾(即用白紗布浸煮北辰山的所產黃梔子葉而成)包裹,形如大印,下鍋蒸煮,食時肉香撲鼻。四方形封肉恰似封王的大印,包裹的黃布猶如束印黃綾,布包為「封」。封者,「敕封」也,所以就叫「封肉」。
阡湖海鮮餐廳:金門縣金城鎮金門城5之1號,電話: 08 232 0912,營業時間:11:00-14:00、17:00-21:00
更多:離島-金門 (16)
更多以台北捷運美食分類的食記(3000篇+)
喜歡小虎的食記嗎?有fb的朋友請按讚加入「小虎食夢網」、跟我們一起隨時討論分享各地的美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