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台北市找到一個地方,既有碧山環繞的自然美景,又有流行熱鬧的市集。他是靜謐的住宅區,也是繁盛的商業區。是歐美人士常出沒的街道,又有香火旺盛的傳統廟宇。如此地區,大概只有天母了。
天母,古名為三角埔。位於士林與陽明山之間的地理位置看似邊陲,其實與大台北地區的歷史有著頗深的淵源。日治時期,一條草山水道將天母與台北市緊密扣上關連,草山文史協會理事長文海珍說,約在1928年左右,日本人興建草山水道,將陽明山上的水源,經由天母運送至古亭,是日本時代全台耗資最龐大、系統最完整的單一水道工程,也是台北成為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礎建設之一。
今日的天母水管路一景
大水管被草木覆蓋半數
五O年代:美軍帶來美式文化風情
1950年代的天母,更反映了世界情勢的縮影。因應韓戰爆發,美軍來台駐紮協防,政府選擇在都市外圍、人口稀少的士林、天母一帶興建美軍宿舍,才替天母如今濃濃的異國風情種下了淵源。
最初的美軍宿舍為木造房屋,其後又有石板為建材蓋成的洋房別墅,如今保存最良好的便屬中山北路7段的「白屋」,揉和了美式與日式的建築風格。礙於語言隔閡,當時美軍並不常與當地居民互動,但因生活需求,附近仍逐漸聚集了店家,比如1953年開設的天母乾洗店、中山北路7段上的傑瑞肉品店以及天母「新新電器行」。
早年美軍在宿舍區舉行的活動 |
新新電器行82歲的老闆林錦地說:「舉凡圍籬整修、草皮消毒,甚至曬衣竿壞掉,都交給我們處理。」因為能通簡單英文,林錦地經常出入美軍宿舍幫忙修繕家電,他說,當時美國大兵帶來一些稀奇的家電,如冰箱、洗衣機等都成為搶手的二手舶來品。
隨著中美斷交、美軍撤出台灣,這些宿舍也逐步遭到拆除,改而興建5層樓公寓,天母白屋是其中有幸被保存下來的市定古蹟,現由智邦藝術基金會進駐經營,經常舉辦藝文活動與成長課程,周邊1千4百坪土地則成為風貌保存區。
白屋現址 |
八O年代:美軍撤出,異國文化相互交融
因為天母有美國與日本兩所國際學校,以及多國大使館進駐在這兒,因此外國人來台北居住時,都會優先考慮此處;此外,天母地區也是許多政軍界高層的居所,除了蔣緯國,還有劉安琪與羅友倫兩位將軍。
在特殊的居民與氛圍交織下,美軍撤退後,這裡遂逐步發展為一座離城而不離塵的高級住宅區。文海珍說,當時中山北路6段的中式家具店,備受外國人歡迎,而中山北路7段成排的異國精品服飾,則是台北人眼中時尚服飾的絕佳採購地點。
林錦地也分享,美式餐廳Fridays在天母開了分店,將禮拜五晚上放鬆享樂的美式文化帶進台北,後來行義路與忠誠路一帶陸續有台灣人開設啤酒屋,將這精神發揚光大,每到周末假日,前來吃熱炒、小酌的民眾的臨停車輛總是把狹小的巷弄擠得水洩不通。
另外,信仰融合也是天母特色之一,天母居民的信仰中心「三玉宮」,主要供奉五穀先帝,但廟中七仙真祖殿供奉的神明,則是由日本人所帶來。林錦地說,日本時代有座天母神社供奉七仙真祖,光復後流離失所,轉而請至三玉宮現址與當時的土地公一起接受民眾供奉。
今日天母:維持優質環境 居民與商圈共榮
文海珍在天母居住超過40年,最喜愛此處的安靜舒適,她說,住過天母的人,就很難再搬到其他地區;天母商圈協會理事長唐笛也說:「天母人喜歡樂活、悠閒的感覺,不希望社區擠進太多人潮。」因此,天母與其他商業區型態不同,商圈經營首重與居民互相理解,共存共榮。
萬聖節即是天母地區商圈與地方居民聯手歡慶的最佳典範,這場活動年年結合店家、百貨公司、學校與居民一起舉辦,去年成功帶來20萬次人潮;今年,商圈光是發放給孩子們的南瓜造型糖果桶,就準備了5千6百個,可見活動規模之大,「萬聖節是源自美國的節日,天母則是早年美軍駐紮地,在這裡過萬聖節,別具歷史意義。」唐笛說道。
白屋後方建設新穎的大樓林立 |
此外,為保存水道的歷史文化,草山文史協會也結合地方學校的力量,舉辦天母水道祭活動,將天母的歷史傳承給下一代,商圈店家也願意加入共襄盛舉。
如今的天母,仍保有濃濃的悠閒生活情調。每到周末,天母東路與中山北路圓環廣場上固定舉辦市集活動,攤主閒適地向熙來攘往的客人解說自己的產品。如此舒緩的生活節奏,或許正是台北商圈重心東移,沒有捷運加持等因素交疊下,仍吸引人們進駐的天母魅力。
(本文刊登於2017年11月號《台北畫刊》,原標題為「從荒野邊陲到優雅高質:天母,藏於台北的外國城」,文字著作權歸出版單位台北市政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