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針對遊戲產業一直堅守一道底線:鬍子與納粹符號,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8 年的遊戲《德軍總部》判決書,今年8月9日,德國政府發出聲明,並允許部分遊戲內容加入納粹符號。
|納粹符號遊戲的濫觴:《德軍總部》
說到納粹符號遊戲,一定會提到經典的硬核射擊遊戲《德軍總部》,劇情在納粹征服世界的架空歷史背景下,玩家踏著納粹殭屍的屍體,突破一道道關卡,爽快的射擊感,以及對「線性劇情」射擊遊戲的堅持,該遊戲至今仍受到大批死忠粉絲愛戴(包括筆者)。
然而《德軍總部》系列發布新遊戲時,西方媒體會將國際板與德國版做比較,德國版本俗稱「和諧版」,無論是納粹符號,或是遊戲中出現的希特勒,廠商一律必須修改遊戲建模。
|那年,德國政府禁止遊戲替納粹宣傳
時間回到1994年1月,慕尼黑法院宣布回收全國的《德軍總部 3D》,許多德國遊戲雜誌甚至都不敢提到《德軍總部 3D》,其1998年的宣判書中可以瞭解到:
《德軍總部 3D》因納粹宣傳遭禁,政府不認為遊戲是藝術或是文化(對比當時的電影作品)。而此宣判一直影響德國遊戲產業至今。
當時想玩該遊戲的德國玩家,得由「Hundefelsen 4C」當關鍵字尋找實體遊戲,翻譯為中文為「狼石 4C」,該遊戲的英文名為「Wolfenstein」,把狼字(Wolf)替換成狗(Hunde),而「stein」可翻譯為「石頭」。
|德國政府宣布鬆綁相關禁令,但有條件
負責審查的娛樂軟體檢驗局(簡稱 USK)沿用當年判決書的標準,審查遊戲至今,德國審查電玩標準給外人印象一直是嚴謹的,然而這情況可能改變。
2018年8月9日,德國政府發出新聞,允許部分遊戲內容加入「違憲」的相關符號:
「電腦及主機遊戲多年一直被視為一種文化媒介,而允許使用「違憲」符號的新決定最終將會得到認可。」USK 委員會現在可以視情況評估,決定是否採用《刑法典》第86條(Strafgesetzbuch section 86a):除藝術、科學、教學外,禁止以任何形式使用、分發納粹等違憲組織的標誌。
該法條中的「藝術」正是讓德國產出二戰、納粹題材電影的原因,而德國政府對於法條的鬆綁,也間接承認了遊戲在藝術的範疇內,並視為是一種文化媒介。
德國遊戲產業的常務董事 Felix Falk 表示:「我們關注遊戲產業中對種族主義、反猶太主義和歧視的看法、包容的社會、實現德國憲法所規定的精神,以及德國的歷史責任。許多富有創造力的遊戲開發人員製作的遊戲都是針對敏感的話題,如德國的納粹時代,開發人員擔起責任,鼓勵玩家反思和批判思維。遊戲的互動性讓它擁有獨特的優勢,引發思考和辯論,並且可以向其他媒介一樣,吸引年輕的一代。」
筆者短語:遊戲肩負起的責任不只是娛樂,德國政府正視歷史真相的態度值得讚許。台灣的遊戲歷史題材,除了近年來的「返校」還有其他例子嗎?
(順代一提,筆者相當期待赤燭新作《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