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你也是任天堂(Nintemdo)的死忠粉絲嗎?你是否曾在實體店鋪找尋 Switch 遊戲卡帶時,發現某個遊戲的價格跟去年一樣?這跟實體店家並沒有關係,遊戲媒體 Polygon 在一則影片中提到,任天堂本家的實體遊戲卡帶從不賤售的原因很簡單,跟老任的品牌策略有很大的關係。
|Polygon :一致的(好的)遊戲品質是關鍵
Polygon 的影片提到,任天堂身為平台方兼遊戲開發商,與索尼、微軟最大的不同在於始終如一的堅持。從紅白機時代,瑪利歐、薩爾達等明星角色經營至今,一致的好品質,培養了一群死忠粉絲,在 Switch 的發售狀況可觀察到,購買 Switch 主機的玩家,至少有五成會購買任天堂第一方遊戲,而玩家只能在任天堂的平台玩到這些遊戲。
良好的遊戲品質,在各大評分媒體上,《薩爾達:荒野之息》、 《瑪利歐 奧德賽》皆創下高分。「任天堂=好遊戲」的印象深深烙印在玩家心中。綜合以上原因,任天堂根本不需要抗降價拉攏買氣,任天堂本身就是賣點。這與 iPhone 或是 LV 等品牌策略雷同,兩萬塊的 iPhone 就不是 iPhone 了。
(Polygon 另外還提到「永遠的普遍級遊戲」及其他原因,有興趣可以觀看下方影片。)
|老任的收入來源不只是遊戲
我們都知道,遊戲的售價早已無法負擔龐大的開發成本,不到兩千元的遊戲,縱使不打折,利潤也不高,因此 PS4、Xbox One 上的 3A 大作,幾乎會在遊戲本體另外販售額外下載內容,也就是俗稱的 DLC。
任天堂的遊戲幾乎沒有 DLC,他們認為玩家買到的遊戲,就該是完整的體驗,拆成兩次販售的作法違背了老任的初衷(天地良心),但成本依舊存在,所以遊戲軟體對任天堂來說,並非唯一的收入來源。
相較於索尼為了提高主機市佔率,賠本賣 PlayStation 的做法,任天堂主機的售價幾乎高於成本,這也是為什麼索尼 PS2 銷售量輾壓群雄,索尼還是虧本,而任天堂的財報是否好看,必須倚靠主機銷售,因此 Wii U 發售後,老任的毛利率從 40 % 降到 23 %。
順帶一提,Amiibo 在今年第三季的銷售量來到 930 萬個,任天堂 aka 玩具大廠。
|結論
任天堂的商業模式可以理解為:
- 優秀的第一方遊戲:獨佔且一貫的體驗,明星級的角色
- 可以賺錢的硬體:透過可獲利的主機,保證了獨佔作品的銷售
- 大量的第三方遊戲:遊戲不夠多是任天堂的硬傷,Switch 這次擁有海量的獨立遊戲,巧秒掩蓋大作不多的缺點,同時收取平台費用。
多元的收入來源是任天堂與索尼、微軟最大的不同(一個靠電器、一個靠軟體賺錢),加上如職人般製作遊戲的堅持,鮮少有廠商有本事複製任天堂的商業模式,這就是老任有本事不賤售本家遊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