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新技術或許是解決「公平」的好方法,前提是員工必須交出他們的隱私。
6 月 24 日,一篇新研究指出,團隊研發出一種能夠替員工打績效的行動感測系統(mobile-sensing system),透過手機、運動手環和客製化應用程式分析員工生理、心理狀態評分工作績效,研究人員宣稱準確度高達 80% 的水準。
這套系統是由許多美國大學的研究團隊所組成,達特茅斯大學電腦科學教授坎貝爾(Andrew Thomas Campbell)也是成員之一,致力於藉由手機、穿戴設備判斷人類的心理健康感知。坎貝爾教授表示:「這是一種藉由手機和穿戴式設備上的數據來評估工作績效的全新方法。」
他強調「行動感測器」和「機器學習」是系統的關鍵。
在這套系統中,手機負責追蹤身體活動、定位資訊、手機使用狀況以及環境光;穿戴式設備則用來測量心臟、睡眠、壓力以及基本的生理數據(體重、卡路里),此外,在工作場合和員工的家也安裝了定位訊號,來得知員工的休息和工作時間。
這些數據最後到哪去了呢?
研究人員指出,所有的數據將會上傳到雲端,經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不斷訓練算法,以此獲得更精確的績效分類。
為了驗證系統的可靠程度,研究團隊把系統用在各行各業的工作者身上,包含主管、非主管等級的員工,實驗結果也相當有趣:表現好的員工通常手機使用率不高,睡眠品質更好,也更有活力。
研究人員針對 750 名美國員工進行為期一年的測試,在高績效與低績效的區分上,準確率高達 80%,研究內容提到「這項新的技術可以更客觀地評比員工機績效」。
用隱私換來公平,值得(合法)嗎?
這套系統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公司的績效工具,它抹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素,理論上會是最公平的評分機制,但也存在員工隱私的隱憂。
以我身邊朋友 Alex(化名)為例,他們部門的所有成員都必須使用微信,主管會開啟微信的定位資訊得知員工是否提早下班,或藉由外出工作名義到外面摸魚。我相信 Alex 的公司不是特例,事實上,台灣最高法院在 2017 年曾判定「雇主在員工身上加裝 GPS 追蹤器」屬於違法。
根據《一起來判讀》的「最高法院:無法院令狀,GPS辦案違法的理由」,內文提到:
- 即使個人身處公共場域中,仍享有私領域不被使用科技設備非法掌握行蹤或活動的合理隱私期待。
「使用 GPS 追蹤器得知員工定位」在台灣明顯是違法,代表本文提到的績效系統未來若要推行,無論是在道德、法律上,都會面臨到困難,但更重要的是,員工必須要有「這是違法的」認知,「工作」代表的是公司用錢換取你的時間跟才能,隱私不在(也不該)在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