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二輪車市場在今年 6 月的熱度,大概就和夏至的氣溫一樣火熱,光陽(KYMCO)「Ionex 2.0 發表會」點起了第一把火,接著山葉與宏佳騰也釋出新車消息,在印度市場光陽又繼續開創新局。在 Gogoro 聯盟來勢洶洶之際,多數人擔憂光陽接下來能否保有競爭力?結束印度記者會後的光陽董事長柯勝峯接受點子生活採訪,並以 22 Kymco 開啟這段訪談。
光陽盼了 20 年的印度市場
柯勝峯提到,光陽在 20 多年前進出印度數次,卻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去年 Ionex 的出現,開啟光陽與印度新創 22Motors 合作契機,才得以順利進入市場。
「要進入某個市場時,需要一個了解當地市場的團隊,22 Motors 是我們見過少數非常強的團隊。」柯勝峯指出,22 Motors 雖然是新創公司,但其成員是由許多在車界資歷老練的高手所組成,過去兩年它們著重電動車智慧化,但製車技術卻很稚嫩。而光陽最強大的地方就在於製車, 55 年製車知識與經驗恰好與 22Motors 有著極佳的互補,於是「22 kymco」順勢誕生。
柯勝峯解釋,22 Kymco 首款批電動機車,將 Ionex 能源系統融入 22 Motors 車款,為了打造高端品牌的形象,光陽甚至把燃油車也帶進了印度。他說明:「150c.c. 以下我們會推電動車,燃油車我們會推 150c.c. 以上,剛好跟印度政府想推行的政策相符。」
在印度,光陽長年累積的技術知識成為優勢,但沒想到這優勢卻在台灣的轉型之路成為包袱,尤其對手以獨角獸之姿搶佔市場,傳產形象深植人心的光陽反而顯得過時。
品牌形象成包袱,光陽打算怎麼做?
即使是 Apple 推出的無線耳機 AirPods 也不可能適合所有人的耳朵,能源系統更是如此,光陽曾多次強調,Ionex 是根據全球量身訂做的能源系統,無論是電池本身、電車動力、續航都必須考量其他國家的需求。光陽認為台灣擁有很好的環境發展電動車,並不代表台灣的經驗可以被複製。柯勝峯坦承,台灣是光陽的家鄉,最後仍要面對市場的競爭。
柯勝峯表示,光陽在台灣已立足 55 年,以能源系統為主的電動車發展也才半年多,要讓台灣消費者甩開「燃油機車品牌」的既有印象,是光陽在台灣必須解決的難題。
談到品牌形象,柯勝峯舉例:「我經常跟同事提到,今天要買電動車,不會選擇賓士、BMW,或是 Audi,它們今年雖然都推出新車,消費者直覺還是會想買 Tesla 吧!」柯反問,「可是 Tesla 的車是不是最適合你的?」他認為一般人都聽過電動車,但他們不知道這世界上不只一種電動車,替消費者了解需求是光陽接下來要做的事。
光陽官網上展示 7 款電動車,這些車款不僅是賣給台灣消費者,還包含海內外的外送業、工廠等商務客群。它們的「車海戰術」在其他領域也有許多案例,例如手機品牌的「機海策略」,但光有「量」顯然不夠,於是「Ionex 2.0」出現了。
i-One X 的出現對光陽具有什麼意義?
「Ionex 2.0 發表會」上,光陽在能源、通路體驗、資費都做了升級,顏值奪目的 i-One X 也讓發表會達到了高潮,外界焦點再度回到光陽身上。
過去光陽電動車共用傳統車殼的設定,顯然無法滿足台灣人對新科技的想像,以至於 i-One X 的出現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i-One X 會沿用 Ionex 的系統,這是無庸置疑的,也會有白牌的動力。」柯勝峯表示,i-One X 收到最多的反應就是「希望早點上市」,最終會以原汁原味的形式登場。
我們詢問柯先生,是否代表光陽以後車款都會沿用 i-One X 外觀設計?他強調,光陽電動車未來不會只有一個支柱,i-One X 的外觀只是反映了部分客群的需求而誕生的車款。
柯董提到,i-One X 將在 2020 上半年上市,另外也暗示,目前光陽也正與其他大品牌進行密切討論關於大馬力電動二輪車的合作,有可能會超過 6KW 的動力。
「整個產業的未來,品牌間的合作會增加。」
時至今日,手機有 Android、iOS 兩大陣營,Android 陣營品牌如三星、華為,它們初期在 Google 肩膀上茁壯,成為全球頂尖的手機品牌,但忽然驚覺當初的奶水反而成為枷鎖,此時要回頭做自己的系統,必須要突破非常多的困境,尤其是在消費者的慣性上,雖然這是目前手機產業正在發生的事,但或許可以解釋光陽跳出來做能源的原因。
「我們還算比較幸運,因為好幾年前就在接觸物聯網。」柯勝峯表示,在世界機車品牌還沒開始做,光陽的 noodoe 誕生了,也因為有了 noodoe 的經驗,我們才能看到 Ionex,柯接著說:「光陽走過的路,其它傳統品牌或許也要走一遍。」
談到機車產業在轉型過程,越來越像是一間科技公司,柯勝峯認為在供應鏈角度,需要許多上游零件供應商來讓光陽打造每一款機車,與上下游的合作像是一座金字塔,當進入電動車時代,一切都變了,一輛電動車是由好幾間公司的產品組成,這些公司規模不見得比機車廠小。柯描述的產業觀察,與科技產品不謀而合,專業分工在科技產業早已是進行式,談到這,柯勝峯提出另一個觀察。
「整個產業的未來,每個品牌之間的合作會增加,而且會真的發生所謂的『跨產業』、『跨領域』(現象)。」柯勝峯表示,這現象不會一夕改變,但正在機車領域裡緩慢地發酵中。
後記
當我們在討論產品好壞,光陽電動車在台灣距離「完全替代燃油車」肯定是有一段路要走。然而,當我們在評論一間公司,單從產品規格或是單一市場評斷,顯然不夠。
從企業角度看,光陽的策略其實非常合理。柯勝峯的「不虧錢哲學」是在永續經營前提下的抉擇,然而傳產轉型伴隨的風險仍然存在,還必須面對先進者的競爭,現階段光陽電動車在台灣處於弱勢是事實,但商場論成功也不是「台灣賣了多少車」就可蓋棺論定。
二輪車電動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要論光陽在台灣電動車市場能否生存?坦白說,還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