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智慧音箱用戶光在美國就成長了 40%,數量高達 6,640 萬,總用戶也來到了 1.33 億。另一方面,智慧音箱在臺灣的起步稍微晚了一些,資策會在 8 月 5 日釋出《智慧音箱消費者調查》顯示:
- 21% 消費者已在使用智慧音箱
- 77% 未來有意願承為使用者
報告還提到了臺灣的智慧音箱用戶分五大客群:「單身族」、「頂客族」、「育幼族」、「幼學族」、「年長族」;而「幼學族」又是其中的大戶,39% 用戶持有兩台以上,「育幼族」居第二位。
分析師林巧珍認為,育學族扶養壓力雖然最大,卻也是最捨得花錢的族群,40% 育學族願意用 1,500 到 3,000 元購買一台智慧音箱;此外,育學族雖然有夠買本土品牌的高度意願,實際購買品牌卻有 75% 屬於歐美品牌,Google Home 居首位(29%)、其次是小米 AI 音箱(24%)。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差異的呢?資策會表示,幼學族最常用用的功能有「音樂播放」、「語音操控智慧家電」、「查詢交通資訊」。
另一方面,幼學族最重視「人機交互」體驗,因此本土品牌是他們的首選,不過本土品牌人機體驗不如歐美品牌,導致了族群實際購買以歐美、中國品牌為主。
你也是在觀望智慧音箱的讀者嗎?資策會報告發現尚未購買智慧音箱的三大原因:「觀望中」、「尚不清楚智慧音箱的產品特色」、「訂價過高」。
就個人看法,第二點會成為影響第三點的關鍵,只有在消費者清楚產品能帶來的好處,就用有可能用更高的價錢購買它。而觀望中就是消費者對本土語言技術的不信任,也就是說,在 Google Home 尚未完全支援中文之前,是本土品牌搶佔臺灣智慧語言市場的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