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BBC》最新報導,中國一項備受爭議的新規定於 12 月 1 日正式上路,中國手機用戶註冊新機服務必須先進行人臉掃描,人臉數據將傳送到政府數據庫以核對身分。
《BBC》報導提到,中國過去已於城市各角落實行人臉辨識系統,文中以地鐵舉例,並稱中國是世界上人臉辨識技術發展最快速的國家,也因此引來許多爭議。
新規上路後,手機用戶在簽署手機通訊、移動網路的合約時,除了與其他國家一樣要出示身分、自拍來核對身分外,用戶現在得掃描人臉,以便於和對是否與出示身分吻合。
往好處看,透過這項政策,政府能透提高作業效率,譬如快速掌握嫌犯身分;另一個例子。上週聯合國公布最新研究成果,採用生物辨識技術,可以更精確掌握國家的出生、死亡人口,具體上為國家導入數位民事登記、身分辨識系統,如厄瓜多爾、荷蘭,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別貧窮的國家在導入前,政府是完全無法掌握全國人民總數,科技能幫助政府做出更精確的決策。
此外,《BBC》引用了北京師範大學法學教授劉德良的看法,「技術是中立性的,需要管住的是使用者。」這裡指的使用者,即是中國政府。這也是國外學術圈所擔心的,尤其中國近年被指控囚禁多達 100 萬名新疆維吾爾族,即是俗稱的「再教育營」;該事件被傳出中國政府採用人臉辨識技術來監控維吾爾人的蹤跡。
然而,不僅是東方大國想獲得更多的數位權力,民主國家也是如此。《科技島讀》近期文章也提到,科技使得國家與人民的權力重新分配,國家能掌握的權力越來越弱,民主國家也欲奪回數位主權,極權國家也不例外,但手段會更為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