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三《好萊塢報導》報導指出,華納最近與 AI 公司 Cinelytic 簽署協議,希望借助後者打造的 AI 決策平台來降低投資人虧錢的風險。
多年來,好萊塢大型電影製作公司為了兼顧藝術價值與票房,在前置作業就得謹慎考量,哪個拍攝題材會賣?主角要用誰才吸引人?這些決策往往都是由一群人來決定。
Cinelytic 創辦人 Tobias Queisser 表示:「過去人們在評估電影包裝、明星身價得花數天的時間,這套系統在幾秒內就能得出結果。」
Cinelytic 在 4 年前成立,公司研發一套 AI 決策平台,平台沒辦法告訴創作者什麼才是好故事,而是提供大型電影製作公司做出好的決策,由於電影製作金額龐大,這些公司需要知道手上的拍攝計畫是否值得付出 2,000 萬、5,000 萬,甚至 1 億美元的投資。
對此《ScreenRant》編輯 Chazz Mair 提出質疑,他以傳聞備受投資公司干預的《星際大戰:天行者崛起》舉例,指出好萊塢近年來開始向市場靠攏的現象。
Mair 認為,借助 AI 力量將創意、少數族群擺一邊來獲得商業上的成功是過時的觀念,特別是有中國投資者參與的電影,電影公司為了獲取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往往限制了內容創作的自由,尤其中國又存在內容審查的問題,他認為 Cinelytic 會傾向以利益為導向提供高層做出糟糕的決定:「不管怎樣,創作者應該要在不須擔心外國政府的干預下,製作出好的電影。」
科技是否能決定創意類型的決策仍值得懷疑。但 Queisser 強調,儘管平台對於電影公司是有價值的,並不代表高層得完全依靠 AI 做決定,而是傾向輔助的工具。「針對創意的決策,還是需要經驗和直覺。」
消息來源:《好萊塢報導》、《ScreenRant》 / 標圖來源:Pi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