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抗疫情,為的就是避免重映 2002 年宛如醒不來的 SARS 噩夢。
不過和 17 年前 SARS 不同的是,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是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誕生,資訊傳播的速度、途徑比當年要更快,資訊量更龐大。智慧型手機浪潮衍生的社群平台如臉書、Instagram、LINE,近年儘管不斷遭批是「謠言的溫床」,但在急需彌平大眾焦慮的抗疫決策中,社交媒體卻佔了相當大的功勞。
(本文目的並非讚揚政府,畢竟防疫沒有 100 分,政府和民間永遠都有努力的空間,)
SARS 過後,輔仁大學廣告傳播學系吳宜蓁教授所撰寫的《SARS 風暴的危機溝通與現階段宣導策略檢視:以臺灣政府為例》提到:
- 民眾對政府危機處理表現的不滿,絕大多數是受到傳播媒體報導的影響,因為只有少部分人是親身看到或經歷到政府的防疫作為,其他民眾仍需倚賴媒體報導來建構風險認知…….
文中引用中研院的調查資料,當年民眾得知 SARS 疫情的主要途徑依序為電視、報紙、廣播,最後才是網路、人際傳播。根據《科技大觀園》2003 年文章,當年甚至傳出「N95 口罩烏龍事件」,某新聞台一則科學新聞引用專家背書指出「N95 口罩無法提供安全防護」,讓當時到處尋購口罩的民眾人心慌慌。
對比現在,臺灣人普遍對於電視媒體的不信任,加上社群媒體的興起,大部分的人習慣從網路上獲得資訊,網路也成為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主要傳播角色。
延伸閱讀:《即時超商口罩地圖 快看看附近超商還有沒有口罩?》
儘管謠言傳的更多、更快,政府與民間同樣也善用網路進行有效率的闢謠,譬如唐鳳提出的迷因闢謠法、臉書的防假消息措施,以及類似 MyGoPen 闢謠平台;大量的懶人包、闢謠迷因、記者會直播,在疫情爆發的短短一個月淹沒了我們的臉書動態牆:哪些口罩具有防止飛沫感染的效用?為什麼健康的人不需隨時戴口罩?洗手的正確步驟是什麼?臺灣人宛如在短時間成為一個個訓練有素的防疫尖兵。
地點轉到國外。當科學家得知 2019 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類似 SARS 的病毒後,全世界的病毒專家、臨床醫師、疫苗學者都借助推特、Skype、WhatsApp、bioRxiv(提供生物學者上傳論文的開放平台)等工具共同合作抵抗疫情蔓延。
▼ 病毒專家 Trevor Bedford 便在推特上分享由 nextstrain.org 上傳的華盛頓感染案例的基因序列
Thanks to open sharing by @CDCgov, we now have the genome of the #nCoV2019 virus from the case in Washington State. https://t.co/JHWNUOwchc has been updated with this data (shown here in red). 1/2 pic.twitter.com/JeVdpOlWOb
— Trevor Bedford (@trvrb) January 24, 2020
科技的力量強化了個體的權力,每個人都能成為資訊的散播者,政府與民間的力量重新分配的現象也呈現在這波疫情中,儘管如此,前者仍是疫情的最高指揮。
社群媒體時代,政府依然得先取得民眾信任(資訊透明化),並向大眾提供明確、果斷的指引,而同樣身兼接收、散播資訊的我們除了平時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未知的恐懼面前保持冷靜,直到科學家對新的病毒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 科技也讓我們知道第一線超商店員的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