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有追求「卓越不凡」的理由,但是不是就非得要做這麼「大」?
事實上,大螢幕手機並非只有 Samsung 在做。一覽各品牌的最新旗艦機:
- 6.7 吋的 OPPO Find X2 Pro
- 6. 59 吋的 ROG Phone II(重量 240g)
- 6.89 吋 vivo NEX 3
- 6.8 吋的 LG V60。
儘管 iPhone 11 Pro Max 螢幕只有 6.4 吋,不過根據傳聞,蘋果下一代 iPhone 打算推出 6.7 旗艦機種。
消費者對螢幕尺寸的偏好也反映在數字上。臺灣今年 4 月份手機銷量排行, iPhone 11 拿下第一,iPhone 11 Pro Max 排行第十七。
另一個有趣的調查。2018 年,外媒《The Pudding》比對全美 20 個牛仔褲品牌,發現比起女性,男性牛仔褲口袋平均大小才是大螢幕手機的最佳歸宿。嘖,就連時尚也跟不上科技的速度。
所以,手機品牌追求大螢幕,究竟滿足了誰?答案很明顯,這又是規格軍備競賽下的副作用,手機品牌為了追求更強的美名,迷失在規格數字裡,卻忽略了最基本的體驗。
不過在這股大螢幕的趨勢中,仍然有品牌採取不同的策略。今年 2 月,小米發表最新旗艦產品,小米 10 系列有兩種版本,卻打破常理推出同尺寸、不同規格的原則。以下是《點子》過去文章:
- 小米 10 Pro 又跟標準版差在哪?儘管兩款手機在尺寸上都是 6.67 吋,儘管解析度、亮度、螢幕更新率都一樣,但螢幕色彩會更為精確……小米 10 Pro 背後的四顆鏡頭也不太一樣……
同樣搭載 S865 的小米 10 Pro,有線快充從 30W 提升至 50W,能在 50 分鐘內完全充飽,但電池容量反而更小……
雖然小米 10 系列「同尺寸不同規格」打破常理,但 6.67 吋螢幕依舊不小。也就是說,小米只是把「輕旗艦」小米 10 變大,反而讓「真旗艦」小米 10 Pro 電量顯得比標準版還差。這顯然不是最佳的做法。
另一方面,傳聞指出,蘋果在年底可能會推出 4 款 iPhone 型號,落在中間的兩款型號,其尺寸一樣,部分規格有所差異(譬如螢幕更新率)。或許庫克發表當天會說:iPhone 12 Pro Max 是我們做過最棒的手機,但 iPhone 12 Pro 握起來更舒適,規格也不差,適合更多人。傳聞若屬實,蘋果做法會比小米要好一些。
至於安卓陣營,還有一項祕密武器——摺疊手機。就拿 Samsung Galaxy Z Flip 與 Moto Razr 來看,摺疊手機成本短期內壓不下來,縱使是螢幕採用玻璃材質的Galaxy Z Flip,耐用性也比不上一般手機。摺疊手機要成為大螢幕手機的最佳解決方案,至少得等到 Galaxy Z Flip 2 出來才能知道。
總言之,無論大螢幕趨勢是否會持續發燒,只求 7 吋手機不要在今年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