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拉回消費者視野,彷彿過去的黯淡從未存在過。
(圖片來源:攝影師:cottonbro,連結:Pexels)
19 世紀電視被發明以來,它所乘載的內容是人們接收資訊的重要管道。到了 2000 年,電視外型改變了,從笨重的方盒演變成纖薄的平板,另一邊網路生態正在蓬勃發展。時間快轉到 2010 年,移動型產品、串流技術的誕生,人們接收資訊的管道也從電視轉移到了網路,電視的失寵從此展開。
現代人看直播叫賣,手指下單輕鬆愜意。換成是傳統購物節目,卻勾不起你購物的慾望,光是想到撥打電話就讓人頭皮發麻、為之卻步。智慧型手機的互動特性成為串流技術的最佳載體,這是電視無法給予的。
電視大廠似乎也意識到了這現象,於是開始替電視加入連網功能,把網路內容帶到客廳。2012 年在拉斯維加斯,電視廠商紛紛宣布與軟體巨頭 Google 結盟,展現把網路內容為核心的電視帶進主流市場的決心。
內容是解決了,那麼互動呢?
這時傳統電視遙控器也顯得不合時宜,既然人們不想看電視節目,要數字鍵幹嘛呢?於是遙控器也走向「極簡」。現在的電視遙控器上下左右、返回、主畫面按鈕是基本,但要做到媲美手機的互動性,電視遙控器顯然還有一段距離要走,於是廠商將乾脆把語音助手加進電視,我們只需動動口,就能馬上變成沙發馬鈴薯。
闊別老舊的 1080P 電視,筆者的家中在年前加入一位新成員,一台 55 吋的 4K 智慧電視。在新電視相伴的日子裡,筆者腦中忽然浮現一個問題,電視從古至今似乎跟社經地位有著神祕的連結。
過去的電視是富人的玩意;如今的電視人人買的起,不到 iPhone 1 / 5 價格,就能買到一台具有連網功能的新電視。但唯獨大尺寸電視只會出現在經濟富裕的家中,窮學生的租屋處只能勉強容下 43 吋小電視。
而無論電視等級高低,是 100 吋還是 43 吋,是 OLED 還是 LCD,這幾年推出的電視都會搭載一套作業系統,譬如 Google TV、LG WebOS、Samsung Tizen 等等。電視的作業系統好比人類的心臟,不分貴賤,只有好用跟不好用的分別。它的任務就是讓我們更快的將視野帶到喜愛的內容。因為電視擁有這項能力,廠商又賦予了它「智慧」的名號。
然而,智慧也有優劣之分。便宜的智慧電視能滿足人們基本的需求,稍微好一點的電視,還能成為物聯網入口,例如 LG WebOS,能夠透過電視控制自家的空氣清淨機。
網路時代無法迴避的問題,智慧電視也遇到了。當用戶泡在電視前的時間愈久,廠商掌握的數據也變多了,有專家開始擔憂,當我們在看電視,電視是否也在監視著我們?
事實上,這項技術有個專有名詞,叫「ACR」,中文翻為自動內容識別。許多電視廠商會運用 ACR 技術,記錄下用戶的觀看內容(並非所有內容,譬如 Netflix 會禁止廠商這樣做),蒐集的數據將用於提升廣告投放的精準度,最終呈現在你的手機、電腦瀏覽器上。
好在用戶其實有能力向 ACR「說不」。大部分的智慧電視在隱私設定中通常可以關閉 ACR,只不過有些廠商會把選項埋在深處,需要花點耐心找尋。
當電視走向智慧化,人們又重新想起大螢幕的美好。此時消費者不再只是比較各家畫面是否好看,還會看它搭載了誰家的作業系統,除了內容,還能帶來怎樣的服務。
今年的 CES 電視新品中,除了能看見 8K、MicroLED、HDMI 2.1 等趨勢,還能看到廠商在使用體驗上的改進,譬如針對次世代主機設計的遊戲模式。
可以說,未來的電視,不只是比硬體、比工藝,如何迎合 Z 世代,甚至是 i 世代的使用習慣。電視已經從單方向的資訊傳遞媒介,變成雙向,甚至多向的智慧入口。另一方面,當電視成為家庭的訊息中心,人們對於電視的隱私要求也會逐漸提升,也是每間廠商必須思考的問題。
從過去到現在,手機不再是手機,是個人的虛擬入口;電視也不再是電視,而是以家為單位的虛擬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