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日發表一篇針對 1,000 名低收入戶母嬰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低收入家庭每月無條件獲得 333 美元的津貼(相當於新臺幣 9,200 元),就能對嬰兒的大腦活動產生正面影響。此項研究也再次驗證了貧窮與孩童大腦結構間的關聯。
圖片來源/Pixabay
根據《Forbes》1 月 24 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當母親每月獲得 333 美元的津貼,受測家庭的 1 歲健康孩童的腦波圖(EEG)會呈現更高的頻率,也就是大腦活動情形更活躍。普遍認為,大腦活動反映了孩童的語言、認知、社會情緒(social-emotional)等能力,這些能力也影響孩子日後的學習表現。
此外,受測的美國家庭大多是黑人及西班牙裔,平均年收入略高於 20,000 美元。也就是說,每月 333 美元津貼,相當於這些家庭年收入的 2 成。
研究人員補充,收入增加程度與孩童的大腦活動有所關聯。當低收入家庭增加每月 20 美元的津貼,其幼童帶來的效益不及 333 美元的家庭。
研究人員推測,每月 333 美元津貼的確改善了兒童的家庭環境,但他們無法確定中間究竟產生了哪些變化,以及收入增加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活動。但可以確定的是,家庭收入給孩童帶來的影響,從 1 歲就能看出效果。而研究團隊也將繼續追蹤這些孩童,直到他們的 4 歲生日。
「這是一項重大的科學發現。」參與研究發表前審查的賓夕法尼亞 Martha J. Farah 向《紐約時報》表示:「這種明了只要給家庭更多的津貼,即使金額不高,也會有助於(嬰兒的)大腦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