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d3b.jpeg” alt=”” width=”1000″ height=”625″ />
氣候變遷,又稱氣候變化,指的是氣候在一段時間內的波動變化,一段時間也可能是指幾十年或幾百萬年,波動範圍可以是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其平均氣象指數的變化。氣候變遷影響的因素來自許多方面,包括太陽輻射、地球運行軌道變化、造山運動、溫室氣體排放等。由於地表許多間接影響氣候的因素反應較慢,如海洋溫度變化,冰山融化等,所以氣候變遷相對直接影響氣候的因素變化來說,可能要等幾個世紀,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在最近幾十年內,人類的活動致使全球氣溫迅速上升。因此人類應該儘量減少對氣候影響的活動並設法消除已經造成的惡果。而關於這點,學界並沒有爭議並達成共識,超過 97% 的氣候科學家認為「全球暖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根據《綠色和平 GreenPeace》分享的數據,森林大火、珊瑚礁白化、超級颱風、冰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極端氣候現象,正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全球有多達 33 至 36 億人口生活在易受氣候衝擊的脆弱環境,包括身在臺灣的我們。全球升溫超過攝氏 1.5 度,極端氣候的發生頻率、強度、引發疾病機率都將更難以預測、預防與適應。
《綠色和平 GreenPeace》也進一步分享我們可以透過以下 9 種方式來節能減碳愛地球:
1. 利用大眾運輸通勤
全球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民眾開車上班,這也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2. 使用節能家電
近年政府大力推廣節能家電,但你是否曾經懷疑:節能家電真的有用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以家中最耗電的冷氣為例,設有節能標章的冷氣在 10 坪大小的房間內全年運轉,比起沒有節能標章的冷氣,平均 1 年可省下 500 – 700 度電,減碳約 300 – 400 公斤。
3. 關心氣候與能源政策
政治之所以存在,是為了管理眾人之事,日常中的節能減碳固然重要,但若能將氣候問題提高至法律層級處理,不但能夠全面地推動改變,更能受惠於法律的強制力而進展更快速。
4. 拒用塑膠製品
隨著海洋塑膠污染使海龜、鯨豚受害的新聞頻傳,減塑逐漸成為全球顯學,各國政府陸續頒佈法令禁用塑膠,但你一定沒想過,塑膠居然也跟氣候變遷有關?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EMF)的研究,過去 50 年,全球的塑膠產量就增加了 20 多倍,塑膠生產的碳足跡更佔了全球碳排放量的 6%,相當於「全球航空業」的碳排放量。
5. 培養少肉多蔬的飲食習慣
你知道吃一份牛排會釋放 330 公克的二氧化碳,相當於開車 4.8 公里嗎?
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就是這般超乎你我想像——光是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佔全球排放量的 18%,比全球運輸業(鐵公路、輪船、飛機⋯等等)的碳排放量加總起來還多。
6. 重複利用降低物慾
我們所穿的每一件衣服、所用的每一項物品,在生產、運送的過程中都累積了或多或少的碳足跡。人類的生存活動無可避免地會消耗地球資源與能源,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對手中的物件心懷感激,正確使用每一樣產品,在安全範圍內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尋找重複利用的可能,為手中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用。
7. 學習/傳播氣候新知
1975 年,氣候科學家 Wallace Broecker 首次提出「全球暖化」的說法,他在論文中預測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將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然而,當時人們卻因氣候變化緩慢又抽象而喪失警覺,與阻止氣候變遷的黃金時機擦肩而過。
45 年後的現在,氣候問題已迫在眉睫,我們更應該時時關心環境變化,學習氣候新知,並且努力喚醒更多人一起瞭解氣候變遷將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衝擊、我們又能如何以行動來減緩氣候變遷加劇。
8. 轉用電動車
全球環保意識高漲,電動機車、汽車也橫空出世,各家車廠紛紛推出電動車款,電動車化趨勢儼然勢不可擋。
9. 親近再生能源
雖然使用節能家電、轉用電動車都能幫助我們在日常中減碳,但若以全生命週期來看,任何電器產品在製造、使用甚至回收時都須耗電,而目前臺灣的電力來源仍有約 40% 左右的燃煤發電,持續製造空氣污染並排放二氧化碳。
- 參考資料來源:Wiki、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