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在忙著互相提醒藍 “牙” 的“牙” 不長草(芽)時,不知道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藍牙是叫『藍』牙,而不是『黑』牙、『白』牙」呢?原來這個名字的起源跟藍色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反而跟歷史故事有關!
原來「藍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北歐,當時的丹麥國王哈拉爾·布魯圖(Harald Blåtand)統一了瑞典、丹麥與挪威,成為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統治者。而「Blåtand」一詞,在古北歐語的意思指的就是「藍色的牙齒」!這名字的背後也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由來,據傳 Blåtand 出生於海盜世家,由於他非常喜歡吃藍莓,所以長期下來牙齒也被染成藍色,因此「Blåtand,藍牙」,就成為了他的綽號。
所以同樣位於北歐的瑞典電信 Ericsson 公司在 1994 年發明了藍牙技術,旨在研究在移動電話和其他配件間進行低功耗、低成本無線通訊連接的方法。隔年,Intel (英特爾)的工程師 Jim Kardach 與 Ericsson (愛立信)的工程師 Sven Mattisson 彼此交流兩家公司的技術,言談間兩人決定以該丹麥國王的 Blåtand 藍牙來命名致敬,進而以 Harald Blåtand 的首字母 H 與 B 的盧恩字母(Hagall,ᚼ)和 (Bjarkan,ᛒ)組合成為現在藍牙的符號!
到了 1998 年 5 月 20 日,Ericsson 愛利信、Intel 英特爾、Nokia 諾基亞及 Toshiba 東芝公司等業界龍頭創立「特別興趣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也就是現在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簡稱 SIG))的前身,目標是開發一個成本低、效益高、可以在短距離範圍內隨意無線連接的藍牙技術標準。
藍牙的標準是 IEEE 802.15.1,藍牙協定工作在無需許可的 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波段的 2.45GHz。最高速度可達 723.1kb/s。為了避免干擾可能使用 2.45GHz 的其它協定,藍牙協定將該波段劃分成 79 個頻道,(頻寬為 1MHz)每秒的頻道轉換可達 1600 次。
SIG 成員目前還包括了美國 IBM 和 Intel 等知名企業已經超過 3 萬。經過 SIG 的持續研發與改良,藍牙技術已經從最初始的 0.7 版更迭到目前的 5.3 版本,並逐漸的普及到我們生活上手機、智慧型手錶、耳機、汽車、滑鼠、鍵盤、印表機、血氧偵測、智慧家居等許多層面的應用。
現在除了知道藍牙為什麼叫藍牙外,在 2006 年時,藍牙技術聯盟組織也將全球中文譯名統一改採直譯為「藍牙」,並註冊為該組織的註冊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