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電動車市場需求攀升,電池供應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4 年上半年數據顯示,中國電池供應商掌握約 66% 的全球市佔率,穩居市場主導地位。以寧德時代(CATL)為例,其政府補貼在今年上半年增長至 5.47 億美元,使其在生產成本與市場擴展上更具優勢。隨著越來越多車企選擇成本相對較低的磷酸鐵鋰電池(LFP),中國供應商的優勢更形明顯。
然而,隨著歐美及韓國市場加大本地電池供應鏈的投資,全球市場的競爭格局逐步多元化。歐洲和美國透過增加本土電池廠建設、提高關稅、給予補助等方式,試圖降低對中國供應的依賴,韓國則加強在北美市場的布局,希望藉由與主要車廠合作強化競爭力。
歐洲積極推進自給自足,德國、西班牙和法國等國紛紛投入大型電池廠計劃。歐盟也提供綠色補助,鼓勵電池供應鏈在歐洲落地,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美國則通過減稅和補貼措施,推動電池產業成長,並加強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供應鏈合作,以確保核心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隨著北美市場需求的增加,美國品牌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也迅速上升。
韓國的 LG 能源解決方案和 SK 創新等公司則持續擴產,以維持技術優勢並抗衡中國供應商。這些公司主要瞄準北美市場,並透過與特斯拉、福特等大型車廠的合作,期望提高市佔率。然而,受限於成本挑戰,歐洲及韓國廠商在價格競爭方面仍面臨不少壓力。
技術創新同樣推動著電池市場的成長,中國廠商在 LFP 電池和 CTC(Cell-to-Chassis)技術上持續創新,韓國與美國廠商則聚焦於提升電池密度、安全性,並投入鎳鈷錳(NCM)和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多元化的技術選擇有助於市場滿足不同車型的需求,進一步促進市場成長。
Counterpoint Research 分析師指出,全球電池市場的競爭格局逐漸多元化,儘管中國廠商目前仍擁有較大優勢,但隨著歐美韓國增加本土生產,全球供應鏈的彈性將提高,長期將有助於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