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動機車產業可說是世界聞名,尤其是換電系統的便利性,更讓電動機車迅速在台灣機車市場站穩一席之地。而電動機車依賴的換電系統,要能達到便利程度,前期需要投入龐大資金,無論是換電櫃硬體建置、換電網路背後的軟體系統支援,或是研發與維護人力,都是鉅額成本,更不用說更龐大的電池投入。因此,在電動機車發展初期,僅依靠換電資費來回收這些成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光陽董事長柯勝峯在接受採訪時也提到,想要靠換電系統獲利確實不容易,但光陽自 2024 年第四季開始,已經透過換電平台實現獲利,他預估這獲利將會逐年增長。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要如何獲利?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當收入大於成本時,就能夠賺錢。所以要做的事情,就是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換電平台來說,收入就是換電服務費、成本來自固定營運的費用,如換電櫃建置、換電網路系統與營運維護人力,當然最大的一塊就是電池的變動成本。以換電商業模式要賺錢,就是提高換電服務費,或是降低電池成本,但這兩項都難以做到,究竟光陽怎麼賺錢的?
柯董說明,在收入部分,的確難以在資費方面有所提高,畢竟無法與競爭對手的資費有太大差異,所以基本上也無法隨意提高。而在成本部分就是光陽獲利所在,他說明電池是成本中最大的一塊,而電池的生命週期就影響著每個月所攤提的成本。
舉個例子說明,假設每顆電池成本為 2 萬元,如果可以用 20 個月,就表示每個月成本為 1000 元,若可以延長到 40 個月,成本就會下降到每個月 500 元。也就是說,用越久,成本就越低。
柯董表示,光陽對於評估各項事物都相當保守,因此在投入電池時,他們用最保守的使用年限,以四年作為攤提基礎。但他們發現,從 2021 年開始營運至今,最早投入的電池依然有著 90% 以上的健康度,這建立起光陽電動機車團隊的信心,因此決定將折舊延長到八年。這個延長就意味著電池成本每月攤提,大幅下降到原本的一半。以此為基準,帳面上的數字就開始轉正。
光陽這麼有信心地把折舊延長到八年,除了有電池健康度 90% 以上的數字佐證外,更關鍵的是他們在推出電池時,就已經做好讓電池芯更長壽的設計。柯董分享電池技術除了大家都可以買到的電池芯外,要做出更好的電池車廠必須付出更大努力,也就是電池封裝技術與電池管理系統設計,這將影響電池生命週期的關鍵。柯董舉例說明,要維持電池健康與維持身體健康有些類似,就像是吃飯時不要吃太飽、不要挨餓太久、不要長時間不運動、也不要在太冷或太熱的環境下生活,電池也是如此。所以他們的電池管理系統在溫度控制、充放控制,都有自己一套邏輯,也會提醒久未用車的消費者,記得有空去換電。
可能有人會懷疑,預估八年時間會不會太樂觀?以 Tesla 而言,他們已經考慮到不同的充電習慣,例如頻繁使用快充、用到電量快耗盡才充電,甚至經常將電池充滿,在這種狀況下仍能提供八年電池保固。而光陽的電池補充方式是透過最能保護電池的邏輯進行充放電,因此八年的攤提週期,仍然是相當保守的估算。
另外,光陽在公司內部也進行了業務拆分,將車輛銷售與能源服務分為不同事業體,各自負責盈虧。例如,若車輛業務想提供換電資費優惠,來讓銷售成績更好,在原先體制中,能源業務總是無條件支援銷售,除了會難以顯現各自的經營與獲利能力,也讓車輛業務為了銷售數字,而疏於考量整體利潤。但切開來後,車輛業務想提供換電資費優惠,就必須支付相應成本,不能將這部分費用轉嫁到能源業務上,這項改革,可讓光陽更精準掌握各事業體的營運狀況,進而針對不同事業體提出營運策略。
在 2025 年的電動機車佈局上,去年八月亮相的旗艦車種 MiG 9,預計將在上半年量產上市,在電動機車的銷售上,將會有更大力道的推廣。柯董表示,MiG 9 與 S7R 會有明顯的區隔,以油車來比喻,S7R 就如 RTS R 的輕巧,有速度感,而 MiG 9 更貼近於 Roma 這樣的車種,兼具舒適騎乘、大空間與大動力,是一款會讓市場耳目一新的旗艦車。
不過在電動機車市場上,柯董認為 2025 年整體市場將持平發展,他說明市場已進入成熟期,不再是早期的「嚐鮮期」。消費者不再單純因為科技感購買電動機車,而是將其視為日常通勤工具。短期內不會像 2019 年那樣爆發式成長,但這是一個健康的調整過程,市場會逐漸回歸理性競爭。這也是光陽選擇專注於技術提升、長期營運策略的原因。另外,他也提到,光陽在台灣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一個確認可獲利的經營模式,現在已經完成了商業模式驗證,接下來就是將其推往國際市場。
光陽的成功證明了電動機車市場並非無法獲利,而是需要透過技術創新、成本管控與營運策略的調整,找到適合自身的商業模式。在市場逐漸趨於成熟的時刻,光陽已站穩腳步,並準備將這套成功經驗推向國際市場。未來,隨著電池技術的進步與市場需求的變化,電動機車產業將迎來更理性且長遠的發展,而光陽的佈局,也將影響這個市場的未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