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從 2025 年 4 月 9 日開始,對主要貿易夥伴加徵 10% 關稅,其中乘用車進口面臨高達 25% 的稅率,汽車零組件也將在一個月內納入課稅範圍。這項政策主打縮減貿易逆差與強化美國製造業,但實際成效與後續影響仍充滿不確定性。首波受害者恐為消費者。智慧型手機、汽車與其他電子產品的進口成本增加,品牌商可能將成本轉嫁到售價上,導致整體需求下滑。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分析師指出,這將直接衝擊全球科技供應鏈,壓縮消費支出也將成為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智慧型手機產業尤為敏感。目前美國本土幾乎沒有智慧型手機製造產線,整體供應鏈仍仰賴中國、韓國、台灣、印度與越南等地。要在短期內把製造移回美國不僅需要龐大的政府補貼,還需面對熟練人力短缺的挑戰,幾乎不具實際可行性。
雖然半導體尚未被列入課稅範圍,但作為許多科技產品的上游關鍵零組件,若整體供應鏈被打亂,也難以倖免。印度正積極吸引半導體相關投資,有機會在中長期成為供應鏈新勢力。不過從規劃、建廠到量產,仍需相當時間與資源投入。
汽車產業受衝擊更為直接。25% 的進口稅率將使新車價格可能上漲 8,000 至 15,000 美元,預期將有不少消費者轉往二手市場,間接也推高維修成本。歐洲、日本與韓國車廠的產能規劃與營運模式都將面臨重新調整的壓力。
在美方公告後不到 24 小時,中國隨即祭出反制措施,對美國進口商品加徵 34% 關稅,並將 27 間美企列入限制名單,同時針對 7 項稀土礦物實施出口管制。這讓貿易局勢更趨緊張,不僅可能讓美國本土企業受損,也將增加消費者的負擔。像是 NVIDIA 與 Intel 等企業,本就因出口管制或市場疲弱而處境艱困,若再遭遇中國報復,恐將進一步喪失市佔。
歐洲與英國目前正緊急協調因應對策,各國政府也可能加快提供補助與展開談判,以降低產業衝擊。台灣政府已表態將投入 26 億美元支援受影響產業,展現對科技供應鏈的支持。
長遠來看,全球供應鏈可能進入不確定的「新常態」。從手機到汽車,未來價格上調恐難避免。企業若要因應這波轉變,除了轉移製造基地之外,更需強化在自駕車、ADAS 系統與次世代晶片等領域的技術實力。
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雖然關稅可以作為談判籌碼,但在通膨壓力逐漸升高的情況下,政策可能被迫在短期內修正。Counterpoint Research 指出,這波政策的最終影響需數月時間才能看清,但供應鏈重組的趨勢已經浮現,全球貿易局勢也將因此持續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