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4 月 14 日被定為「世界量子日」(World Quantum Day),這個日子並非隨意選定,而是來自於量子力學中一個重要數值,也就是普朗克常數(Planck’s constant)。該常數的數值約為 4.1356677 × 10⁻¹⁵ 電子伏秒,其前幾位數正好對應日期中的 4.14,因此成為全球量子物理學界共同選定的象徵性紀念日。世界量子日的設立,主要是希望透過這個機會,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在量子科技逐漸與生活應用接軌的今天,基礎認知變得越來越重要。
影片版:
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叫做量子疊加態(Quantum Superposition)。簡單說,它指的是一個粒子在沒有被觀測之前,可以同時存在於多種狀態中。這樣的描述和我們習慣的物理世界完全不同,也因此讓量子力學一直以來都充滿爭議與討論。
舉一個最常被提到的例子:「薛丁格的貓」。這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思想實驗。想像有一隻貓被放進一個封閉盒子裡,盒內的裝置可能會隨機釋放毒氣,這個「隨機」是由量子粒子的行為決定的。在盒子未被打開之前,從觀察者的角度來說,這隻貓處於一種既活著又死亡的狀態,直到觀察行為發生,這個不確定的狀態才會「塌縮」成單一結果。
如果這樣還是不好理解,可以用咖啡當比喻:你請同事幫你買一杯咖啡,但沒說要不要加糖。在你真正喝下去之前,這杯咖啡對你來說就是「有加糖」與「沒加糖」兩種可能性共存的狀態。這種狀態的共存,就是量子疊加的概念。
傳統物理與量子物理的差別,也可以從丟骰子來看出:在傳統物理中,骰子丟出後會落在某個點數上,雖然我們事前不知道結果,但它始終只有一個。而在量子世界中,骰子在空中時等於是 1 到 6 所有點數的組合,直到被觀測那一刻才會定下來。
這種狀態不是幻想,而是有數學基礎的自然現象,也是目前量子電腦能夠被設計出來的基礎。量子電腦的量子位元(qubit)可以同時處於 0 和 1 的疊加狀態,這讓它能夠處理大量平行的計算,理論上比傳統電腦更快更有效,尤其適合模擬分子、破解密碼、處理複雜數據等任務。
世界量子日並不是要大家都去研究物理,而是希望透過普及概念,讓更多人了解這門科學為什麼重要、它正在如何改變世界,以及它背後帶來的思維方式。量子力學不只是科學,它也是一種看待不確定世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