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也掀起熱潮,一碼難求。有人說,Clubhouse 是繼臉書、推特以來,最有機會獲得成功的新型社交平台。
Clubhouse 為何爆紅?有人認為「名人效應」功不可沒,馬斯克推文一呼百應下,平台瞬間湧入大量用戶。但反過來思考,如果 App 本身不夠優秀,Clubhouse 在名人手機的存活率也待不過三分鐘。
獲得極大曝光量的 Clubhouse,也連帶將 Agora(以下稱聲網)推向大眾視野。在臺灣,大部分報導都聚焦在聲網的中資背景,以及衍生出的資安疑慮上的質疑。
另一方面,也有用戶對 Clubhouse 通話品質讚譽有加,畢竟每個人都有過糟糕的網路通話經驗。但在 Clubhouse 上,即使房間達到 5,000 人上限,發生聲音卡頓的次數屈指可數,背後仰賴的便是聲網的技術。
「成立於 2013 年的聲網 Agora 是實現互動 API 平台行業的開創者……開發者只需簡單調用 API,即可在應用內建構多種實現音頻互動場景。」聲網官網如此描述自己。
過去要實現穩定的即時通話品質,需要添購特定的硬體,普通人負擔不起這些設備,因此硬體多是應用在在商用會議領域。即使到了智慧型手機時代,每部手機的規格良莠不齊,加上網路環境太差,通話品質往往與硬體、網路條件脫不了關係。
那既然硬體不行,何不從軟體著手?聲網向客戶提供的是跨設備與網路的聲音通訊服務,這項技術有個專業名詞叫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 RTC,直譯為「實時通訊」。相較於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實時通訊想要做到的是「面對面聊天」、「天涯若比鄰」的效果,因此保證聲音不卡頓是聲網必須解決的問題。
聲音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好比大賣場逛電視,多數人最在意的是畫質好不好。科技圈也是如此,早期很少有公司投入聲音領域,但隨著直播、聲音經濟的崛起,社交平台開始注意到聲音品質的重要。
聲網在去年 3 月達到一項里程碑,服務遍及 100 個以上國家、10,000 多個活躍用戶,實時互動時常更是突破 400 億分鐘。 許多新創公司都在使用聲網的實時互動服務。
上個週末,聲網工程師出現在 Clubhouse 房間,回答許多同行提出的疑問,有中國媒體也記下當時的對話。
其中有人問到,聲音技術商不只一家,聲網的優勢是什麼?聲網工程師表示,「從技術這方面來說,主要是因為起步早……聲網從 2014 年開始做 RTC,但是像騰訊的 TRRC,還有阿里那些是兩年前才開始做,儲備上肯定是聲網的技術要雄厚一點。」
被問到聲網早期是如何找到公司方向,聲網合夥人 Tony Wang 坦承,早期內部沒人想到這類需求會在 7 年後爆發,那時矽谷也有很多人看衰聲網的技術,原因是當時 GoogleWebRTC 快要出閘,加上 4G、LTE、5G 等網路技術越做越好。
(順帶一提,聲網創辦人兼 CEO 趙斌也叫「Tony」,但以下的 Tony 指的是 Tony Wang。)
Tony Wang 接著說,「後來我想,不對啊,我就從來沒見過一條高速公路不堵的,而這些高速公司造的時候都做過計算。所以基本上我覺得大家對體驗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
也有人提到 ZOOM 去年陷入的資安爭議,當時這間公司被指「數據會經過位於中國的伺服器」,聲網同樣為中資背景,又是如何對待用戶數據隱私、安全問題?
對此,Tony Wang 解釋,聲網很早便決定走向「全球化」,因此特別注重隱私。公司不僅嚴格遵守歐盟的 GDPR、《健康保險隱私及責任法案》(HIPAA),前者又被稱為歐盟史上最嚴格的個資法。Tony 還保證,聲網不會記錄用戶的個人訊息。
Tony 另外強調,聲網是在美國起家,總部位於矽谷。雖然上海也有研發中心,但他認為,聲網的服務遍及全球,加上去年疫情洗禮,許多員工傾向遠端工作,總部在哪並不重要。
筆者相信 Tony Wang 說的是實話,但外界的焦慮並不來自公司本身,而是隱藏在背後的「黨」。即便如此,也沒有人可以否認聲網的技術力,以及創辦人趙斌當年的遠見。
Clubhouse 是十年難得一件的社群平台。筆者曾在房間聽人轉述一位學者的話,「在這待一天,抵過我這幾年來的研究。」姑且不論真假,但他確實說明了 Clubhouse 的魅力。不試試,你永遠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最後引用趙斌受訪曾講過的話,「我最近學到的最印象深刻的一件試,就是專注。少即是多,我覺得通過這些年,我越來越能理解隻言片語的建議有多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