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我們要拿它與蘋果夭折的 AirPower 做比較?
(圖片來源:小米)
時間回到 2017 年,庫克在台上首次公布 AirPower 的外觀,蘋果希望解決無線充電板長期以來的問題。
眾所周知,無線充電板是運用電磁感應原理,藉由電流通過線圈,再透過線圈上的磁場變化轉化為能量,問題是線圈的供電範圍有限,當手機置於充電板上,位置稍有偏離就會導致充電效率不彰。這也是為何蘋果頻頻吹捧 MagSafe 的原因,MagSafe 是利用磁鐵的吸力,幫助手機對準線圈位置,確保最大瓦數的供電。
((圖片來源:蘋果))
但當你拿 MagSage 與當年的 AirPower 比較,兩款產品有著天差地遠的差別。AirPower 當初的設定其實更接近小米的多線圈快充板,也就是在輕薄的充電板內塞入多個線圈,好實現「多裝置隨處可充」的效果。
問題來了,當年的蘋果工程師發現當線圈層層交疊,不僅會讓充電板看起來笨重(違反公司一貫美學),還會導致充電板異常發燙。經過不斷嘗試,蘋果遲遲找不到理想的散熱機制,3 年過去了,MagSafe 的出現也象徵著 AirPower 計畫失敗收場。
(圖片來源:蘋果)
小米多線圈快充板能支援 3 個裝置各 20W 的快充,並且充電板內放置了 19 個線圈,達到隨處可充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小米宣稱他們克服了散熱問題。發表會上,雷軍介紹充電板的同時刻意提到「某 A 廠」,嘲諷味十足。但不否認,小米的確實現了蘋果當年無法辦到的事。
小米多線圈快充板售價 599 人民幣,換算新臺幣約 2,600 元,產品在中國已經開放預購,臺灣還不確定是否會引進。而與同樣採多線圈的 Zebs Liberty 無線充電板相比,兩者厚度差不多,但價格便宜不少。
▼ Zebs Liberty 無線充電板,售價 200 歐元。
無論價格還是便利性,小米多線圈快充板可說是無懈可擊。換個角度看,蘋果雖然捨棄 AirPower,但 MagSafe 擁有更好的生態圈開發潛力。誰優誰劣,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