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利用藍牙訊號強弱比對是否曾與確診者近距離接觸,近來在國內 Google Play、App Store 上成為熱門 app。
事實上,負責開發該 app 的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早在去年 4 月便完成開發,只不過當時外界對其隱私抱有疑慮。今年初桃園院內感染,指揮中心為了更精確地掌握接觸者,決定讓開發團隊針對 app 最佳化,預計 5 月在桃園醫院試辦。
儘管現在網路資訊發達,仍有不少人對「台灣社交距離」app 抱有錯誤的觀念。藉由本文,希望能解答大部分人的疑惑。
(圖片來源:點子科技)
台灣社交距離 app 會曝光我的足跡嗎?
不會。台灣社交距離 app 只做一件事情:比對。也就是比對過去 14 天接觸資料,若曾與確診者距離 2 公尺以內、接觸時間長達 2 分鐘以上,屆時 app 就會主動通知用戶。
此外,
根據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官網,台灣社交距離 app 雖不記錄任何個資,任何人使用 app 都無須註冊,也不會記錄個資,包括 GPS 定位資訊。為了確保裝置不被逆向追蹤,app 每 15 分鐘就會產出一組隨機、不可回溯的雜湊值(Hashed id) 。當用戶彼此接觸時,雙方手機會透過藍牙偵測身旁裝置的雜湊值 ID,並且記錄下接觸的時間長度、距離,這些資料會儲存在裝置上達 28 天,若不需要資料會自動刪除,確保用戶隱私。
若被告知確診,個資是否會曝光?
疾管署在問答集上指出,當用戶被告知確診,在裝置的雜湊值上傳至雲端服務之前,衛生單位會先徵詢用戶同意。此外,確診者與一般人一樣,上傳的雜湊值為隨機 ID,因此收到接觸通知的用戶也無法得知確診者的個資。
所有上傳至雲端的資料是由疾管署保管,且僅會存在伺服器內 10 天。這期間,所有安裝 app 的裝置會自動下載伺服器上的資料,以進行比對。10 天過後,資料將從伺服器中自動刪除。
我可以自行宣布確診嗎?
如果用戶被醫生判定 COVID-19 確診,並且同意分享資料至疾管署伺服器上,應該會收到衛生單位提供的一組驗證碼,提供確診者上傳紀錄。換言之,一般人沒有驗證碼就無法自行宣布確診。
此外,下載使用者若為確診病例且願意上傳去識別化接觸資料,政府將給予協助疫調獎勵金每人 5,000 元。
若收到接觸通知警示,該怎麼做?
主動通報當地衛生單位,或者撥打 1922 防疫專線通報。在衛生單位人員前來處理前,先仔細觀察自身健康狀況,如果有相關症狀,記得戴上口罩前往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等資訊,以利醫師診斷。
相反的,如果比對無風險,每天晚上 6 到 10 點,app 會跳出通知告知「無接觸風險」。
app上「運作時間比例」是什麼意思?
打開台灣社交距離 app 以及藍牙,畫面底部會出現「運作時間比例為__%」。我們詢問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對方表示是用於記錄用戶的使用狀況,因此只要沒有關閉接觸通知或者藍牙,就不會有任何影響。
有些人好奇,如果關掉 app,接觸通知功能還會正常運作嗎?答案是會,但前提是不能關閉藍牙。
台灣社交距離 app 是否會導致手機的耗電量增加?
台灣社交距離 app 若要正常使用,就必須開啟藍牙,裝置只要開啟藍牙就一定會耗電。據疾管署說法,app 耗電量與連接耳機等外部設備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