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8a8ce7b3f9635b&oe=617C3F71″ alt=”可能是小孩、走路、站立和街道的黑白圖像” width=”1000″ height=”750″ />
直播串流讓網路社交更有趣
網路社群雖然感覺是這幾年的新名詞,但其實一點都不新,打從 90 年代台灣盛行的 BBS 開始,網路社群走過論壇、部落格,一直走到現在的 Facebook、Instagram、Clubhouse 與直播,在數位世界的互動一直都存在。雖然這 30 年間,社群互動方式與平台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都有著相同的特色,也就是在孤寂中尋求認同。怎麼說呢?當使用這些社群平台時,都是獨自一人面對著電腦、平板或是手機,當你發出一篇貼文、一張照片、一段影片或是開啟直播,無不希望你在網路上的朋友、或是網友們可以幫你點個讚、留個言,並認同與回應你的心情或資訊。
就在這尋求認同的特性下,也延伸出多采多姿的方式,從 BBS 時代開始,就有著心情分享、資訊分享與專業分享的樣貌產生,心情分享用來抒發你的心事來找到慰藉、資訊分享用來傳遞你認同或不認同的他人觀點,找尋與你志同道合的人群、而專業分享用來分享你的知識、創作,像是網路小說家痞子蔡、藤井樹、九把刀,都是藉由網路分享他們的著作並受到熱烈歡迎。而發展到有圖像的時代,也誕生出網路插畫家,如早期發跡的彎彎、輔大猴,一直到近期的不死兔、聞氫哥、Duncan…等。更有趣的是到了影音社群時代,也讓音樂、綜藝短劇、舞蹈…需要畫面與聲音的才藝更有舞台,這種類的分享,尤其在直播串流上更為流行。而近期興盛的直播平台,讓以往的心情分享、資訊分享與專業分享有了畫面、聲音與直接的互動。
實際觀察台灣最大的直播 17LIVE,除了有著音樂、舞蹈直播外,以往常在 Facebook 或 IG 分享作品的插畫也出現在直播平台上,直接畫給你看,還能在繪畫過程中與觀眾互動,並加入觀眾的意見,成為眾人一起創作的作品。另外,直播平台也不再只專屬於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上面也常看到不少樂齡族開啟直播,分享他們的才華與最寶貴的人生經驗,甚至還有法師在上面宣揚佛法,讓直播平台內容更多元,而觀眾群也隨之更為廣闊。
這兩年來由於疫情肆虐,人們不得不待在家中,讓原本的社交生活由面對面,轉變為面對螢幕與鏡頭。根據市調機構 Statista 的分析報告指出,疫情期間網路社群月平均使用率提高 21%,除了社交外,許多實體活動也轉為線上活動,而直播串流更是重要的媒介。
直播平台互動黏著度更勝大型社群平台
全球自 2014 年開啟了直播熱潮後,就成為主要的社交互動重要工具,也同時孕育出如 17LIVE 這樣的大型直播平台,直播所帶來的即時、真實與互動感受,是其他網路社交模式難以取代。雖然在各大網路社群平台中都有著直播功能,但專注在直播功能的平台,並沒有因此降低熱度,反而更加興盛。
若相較於 Facebook 的直播功能,如 17LIVE 的直播平台反而更有優勢,原因就是在 Facebook 的擴散率上。可以觀察到,只要是當紅的名人與藝人開啟直播分享,Facebook 可說是佔盡優勢,因為用戶基數大,加上名人效應下,整體的擴散因為其演算法特性,可吸引到更多人來觀看;但對於一般 KOL 或是素人在 Facebook 上開啟直播時,就可發現擴散效果極差,而且互動頻率極低,即便是有著數十萬人的粉絲團亦然。
但專注於直播功能的平台完全不一樣,以 17LIVE 來說,他並沒有擴散率的問題,只要有訂閱都會收到開播通知,而且直播主還能設定節目表,讓觀眾可以預先安排時間準時收看。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在受眾屬性,以 Facebook 這樣的大型平台受眾雖然更多,但類型更多元,在粉絲團中可能有上萬人,但多數只想收到圖文貼文通知,僅有少數收到直播通知後願意點開來看;而直播平台上因為專注於直播功能,會上來的群眾就是喜歡看直播的朋友,訂閱人數就是喜歡看你直播的人數。而這些觀眾都是習慣觀賞直播的朋友,他們也非常習慣與直播主互動,在直播過程中的回應熱烈程度絕對不是其他平台可以相比擬的。這樣的特性也吸引了更多喜愛分享的朋友,只要持續分享經營,一段時間後都可以看到觀眾人數會有著顯著的成長,而這樣的成就感、甚至是打賞帶來的實質回饋,更勝於大型社群平台。
全球化的直播平台 讓演出無邊界
網路直播是跨地域、甚至跨國界的重要媒介,對於地域性較強的直播平台來說其實是個挑戰,而走出在地化也是這些專注於直播的平台目標。以 17LIVE 來說,2015 年成立於台灣時就意識到這件事情,於是在 2017 年時進軍日本市場跨出國界,並在日本有著超過 1000 萬的註冊人數。目前他們在東京、台北、香港、新加坡、北京、新德里與洛杉磯都有營業據點,服務範圍多達 154 個國家地區,註冊人數更超過 5000 萬人。他們更在今年 8 月進軍馬來西亞,目標就是有著多元族群與豐富文化底蘊的東南亞,當地除了人口眾多外,還有著熱情與熱愛表現自我的特性,更適合直播產業發展。除了影音直播平台外,同時也將聲音直播平台 Wave 一起帶到印尼,並立下三年內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直播平台。
為了全球化,17LIVE 也在近期進行品牌重塑計畫,將原本因地域而異的品牌名稱,同一更名與發音為 17LIVE ( one seven live ),並讓 17LIVE 跨時空地域的特色與直播的真實感,呈現在全新品牌 LOGO 上。
近年來的疫情讓許多熱愛現場表演的朋友受到打擊,原本在街邊演出時,可以讓喜愛你的粉絲前往觀賞,同時也吸引路過的群眾,但因為疫情來襲,現場活動面臨到極大挑戰。但這也是個契機,雖說轉為線上直播演出是不得已,因為網路直播的跨地域性,除了可以滿足熱愛你的粉絲有機會看到你的演出,原本路過的群眾更擴大到整個平台的受眾,更有機會讓全世界的朋友都看到你精彩的演出。
持續定期分享 打造個人品牌
要如何在直播平台塑造個人品牌呢?觀察直播平台上的人氣直播主可以發現,持續與定期分享就是最基本的要素,因為有了更頻繁的直播,除了可以吸引觀眾回流並增加新觀眾的機會外,還能讓你直播的技巧更成熟,另外善用節目表功能,並定期直播也是非常重要,這就與電視節目一樣可以讓觀眾養成時間一到就是要看你直播的習慣,而節目表可以讓還不太熟悉你的觀眾知道你接下來的直播排程,更有機會讓他們養成在固定時間就來看你直播的習慣。
當然直播內容絕對是重點,除了自我訓練提升外,直播平台的積極度也是關鍵。以 17LIVE 為例,近期他們與台灣華納音樂進行合作,並邀請到金曲歌后林凡擔任導師,提供熱愛音樂分享直播主在音樂創作的發想,並提升內容精采度的訓練。另外還請到時尚團隊對於整體造型上的建議與規劃,讓每次直播都更有質感。
而塑造個人特質也是非常重要的,觀眾喜歡看到的就是你真實的一面,並且隨著你的成長而成長,你只要以最自然輕鬆的方式表現自我與互動,相信一定會有著更好的回饋。
後記
疫情中人與人互動變得疏離的時刻,網路上社交媒體互動成為彼此聯繫的重要管道,而直播的高互動性更打破時空隔閡,拉起人與人間更緊密的連結,或許這時刻我們無法在街邊與朋友一起看著演出同喜同悲,但透過直播社群,我們依然可以在網路世界中與更多朋友一起為演出者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