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較為官方說法,接下來筆者想說說個人的想法:
“Arc採用的是一塊解析度為480×854,每英寸233像素的4.2英寸LCD顯示器,和iPhone 4的640×960解析度及326像素密度的Retina Display相比仍有差距。相較之下,iPhone 3G只有163的像素密度、三星的Galaxy S擁有與Arc相同的233像素密度,而上代的Xperia X10i卻已擁有較高的245像素密度。看來,索愛似乎不在意數字上的差別…” — 摘錄自sebbs.it168.com
因應智慧型手機大量Mobile Browsing的需求,iPhone 4的Retina Dispaly硬是把顯示器的解析度往前拉了好幾個世代。但索愛的Reality Display在蘋果強大的行銷能力壟罩下嘗試把問題重新回歸基本面,企圖以較少的資源發揮出最高的價值。
解析度 (resolution),或像素密度 (ppi, pixel per inch),是蘋果在iPhone 4的3.5吋 IPS LCD顯示器所強調的賣點。前幾代的iPhone使用3.5吋、480×320解析度的顯示器,之後蘋果在iPhone 4的水平及垂直解析度都加倍至960×640,並將像素密度提昇至326ppi,以獲得四倍的清晰度(如果清晰度可以被量化的話)。擅於行銷包裝的蘋果,替這塊顯示器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 — Retina Display (直譯:視網膜顯示器)。意思是說,這塊顯示器的像素密度極高,讓你的眼睛(的視網膜)無法分辨個別的像素,從而讓文字與圖形更加平滑而連續,不論在何種尺寸之下。
較早智慧型手機所搭載的顯示器像素密度約介在180ppi~220ppi之間,如絕大部份使用HVGA (320×480)解析度的顯示器。這類的顯示器我們先稱呼它為Paper-Like Display,意即它所適於呈現的文字或圖形,大概會跟刊載在報章雜誌上的大小差不多。但是進步到雲端運算時代,智慧型手機上網的頻率逐漸增加,Paper-Like Display在使用上就會遇到解析度不夠問題,尤其是當我們把原先習慣在桌上型監視器上閱讀的網頁,一整個塞進3吋~4吋大小的手機螢幕時。當Full Browsing的使用經驗必需沿伸應用在Mobile Browsing,螢幕解析度就成為了一個關鍵的因素,這也是iPhone 4的326ppi過去一年在行銷上所向披靡的主因(看得清楚後,其次才會考慮視角、顏色、亮度…等其它光學特徵)。
但是且慢,大家是否已經發現這中間的盲點!?顯示器製作工藝的難度可是隨解析度的增加呈現倍數級成長的,尤其是原先Paper-Like Display所擁有的解析度,相較於其它應用的顯示器已然相對高(觀賞距離較近所致)。蘋果一下子就把手機顯示器的解析度從Paper-Like Display給拉到Retina Display的等級,使得面板業界原本按步就班產品開發期程,硬生生地被提前了好幾年!
當然,蘋果的產品魅力已然轉化為它的顯示器採購能力。就像一塊磁鐵般,iPhone 4把現行有限的高解析度顯示器產能搜刮己用,但其它拉不到貨的該怎麼辨?雖說隨著高解析度的風潮逐漸普及,陸續聽說有些一線大廠預備要擴大產能,但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刻,全世界的智慧型手機需求量仍不等人地持續成長…緩不濟急的當時,該如何自保並仍能區隔出產品的獨特性?
索愛在Reality Display的行銷策略給了我們新的一個思考方向。首先,顯示器硬體上的解析度規格還需不需要再提昇?肯定是需要,但是否可以先加到堪用的地步,但卻能大大地縮減投入製作的資源!?比如說Xperia arc的233ppi 、Xperia play的244ppi、或 Xperia pro/neo的264ppi。至於硬體仍不足之處,再想方設法來靠軟體來補強!?比如說Mobile Bravia Engine。
更多PE2對Sony Erricsson Xperia Arc的解析文章:
[超剖析]Sony Ericsson Xperia arc(上)
[超剖析]Sony Ericsson Xperia arc(下)
相關評論文章:
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