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轉換債相當於債券結合選擇權買權,到期時除了利息收入之外,還可以選擇是否要以轉換價格將本金換成股票。舉例來說,假設你買進 100 萬元台積電的三年期可轉換債,轉換價格是 50 元。三年到期後,若股價低於或等於 50 元,你可以領取利息收益,並拿回本金;若股價高於 50 元,你可以把本金轉換成股票,然後在市場上賣出套利。
這就是可轉換債的優點,空頭的時候可以保本並賺取微薄的利息,多頭的時候可以分享股票的資本利得,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工具。不過也是有一些美中不足,就是可轉換債的利息,通常比一般債券的利息低。
前面提過,高收益債的走勢會跟股市連動,所以多頭時也可以有很棒的獲利,那可轉換債跟高收益債有什麼不同呢?當然有!差別就在空頭時期的避險效果。
我們以「百利達亞洲可換股債券基金」,跟「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比較,觀察在 2000 ~ 2002 年間的表現 (詳見【圖一】),分析可轉換債與高收益債在空頭時的避險效果。很明顯的,高收益債在空頭時期沒有避險效果,而可轉換債的表現卻很穩健。
【圖一】網路泡沫後,可轉換債券基金與高收益債券基金績效表現
為什麼不拿全球可轉換債券基金來比較?原因是國內現有的全球可轉換債券基金,成立期間都還很短,沒有足夠的績效資料。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要避險,為什麼不選擇最穩定的美國公債呢?」原因很簡單,我們看「百利達亞洲可換股債券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美國政府基金」兩檔基金的績效,以及 MSCI World Index,比較可轉換債券、美國政府債券與全球股票的表現 (詳見【圖二】),可以發現多頭時美國政府債券的收益實在少得可憐。
【圖二】多頭時期,可轉換債券基金、高收益債券基金、全球股票績效表現
既然可轉換債的表現,不論多頭、空頭都那麼好,那投資人是不是就不需要美國公債基金了?我們比較 2007 年 7 月次級房貸風暴以來,「百利達亞洲可換股債券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美國政府基金」的表現 (詳見【圖三】),發現可轉換債的穩定性還是不如美國公債,如果遇上次級房貸風暴這類大型空頭,可轉換債就不具避險效果了。
【圖三】次級房貸風暴後,可轉換債券基金、高收益債券基金、全球股票績效表現
以上歸納出可轉換債的走勢,雖然多頭的時候漲幅不如股票,但空頭的時候保本能力也比股票來得強,甚至有機會全身而退。但可轉換債也不是全無缺點,最大的風險就是流動性較差,也就是當市場恐慌、成交量低迷的時候會遇到無法交易的問題,這或許也是可轉換債沒辦法躲過次貸風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