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的議題,總是不時在網路報章上出現,大多數的報導與人們,看到輻射兩個字,就好像看到哈利波特小說中的佛地魔一樣,避之唯恐不及,也把輻射講得有如妖魔般恐怖。事實上,隨著人們知識普遍的充足後,大多知道妖魔是存在心中的恐懼,而輻射其實也是,只是一般人還沒有獲得足夠知識來克服心中恐懼。
值得慶幸的是,有位活躍在網路上的一位醫學物理師,在繁忙之餘將存放在他腦中的輻射知識,無私的付諸文字來分享,雖然他寫的這些文字一本還是要賣台幣 280 元,不過這些知識卻可以讓你避免恐懼,不會因為恐懼而讓你白花很多冤枉錢。這位作者就是台灣鯛民 FaceBook 粉絲團的創團人之一 – 廖彥朋,身為醫學物理師的他,常常在粉絲團中以詼諧反諷的口吻,來談論社會上許多違反科學的輿論,錯誤的輻射訊息傳播,就是其中一個常常讓人民陷入恐懼的議題。
這次點子生活特別約訪 [怕輻射?不如先補腦!] 這本書的作家 廖彥朋,來聊聊他寫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台灣鯛民粉絲團常常在 FaceBook 上以詼諧的方式,來諷刺許多反科學的言論,影響力其實不小,但是什麼動力與契機讓你想要花更多時間來撰寫這本書?
廖彥朋:
其實寫這本書這念頭萌芽的非常早,之前在醫院工作時常常有民眾詢問放射線與輻射問題,但更嚴重的是除了民眾外,有時候連醫護人員也常常搞不清楚,所以常常會有孕婦或小朋友照射到 X 光時,他們無法回答問題而來諮詢我們如何解決的狀況發生。另外在醫學物理學界中,大家比較習慣研究與推廣學術理論,比較少機會與一般民眾溝通,所以如果有機會可以推出這樣的著作,就可以有機會將我們的工作與知識讓更多民眾了解。
雖然在台灣鯛民粉絲團中,都有以簡短的圖文來傳達部分科學觀念,之前在演講分享時也說明這粉絲團的內容,希望都是 [圖文以載道] 的理念出發,不是為了消遣而消遣,但礙於篇幅實在無法做更詳細的說明,而且以網路的閱讀習慣來說,也不適合放這麼長篇的文章,所以以書籍來出版。雖然有撰書的動念,但真正開始決定動筆是因為在醫院時期同事的先生在出版業工作,他認為這話題非常有趣,在經過了幾次討論後,決定要著手撰文,與時報簽約出版。
撰寫這本書大概花了多久的時間?而在這過程中,哪些部份讓你覺得最為困難?
廖彥朋:
其實這本書是在 2014 年中旬簽約的,雖然書籍所有結構與概念都已經建構完成,但都是陸續一點一點地寫,並沒有一鼓作氣地寫完。直到 2015 年底,出版社主編以訂好出版日與所有出版規劃為由來施加壓力,所以最後才趕得及在今年(2016年) 3 月出版。這本書的整體概念對我來說,都是平常工作的基本知識,所以是相當容易的,當時也以為可以非常快速完成這本書。直到開始動筆寫作後才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輕鬆。雖說這些知識對我來說都是很基本的,但因為在生活中會發生的問題與平常會遇到對輻射的疑問,這並不是把輻射問題當成基本常識的醫學物理師能體會的,所以在撰寫這本書的第三部分生活中會遇到的輻射問題時,無從下筆。還好當時的主編幫忙蒐集了一般民眾覺得會是問題的資訊做為提問,讓我以專業知識與文獻資料來回答釋疑,才順利完成。
另外遇到的困難點是原本著作時,想要以稍微正式一點的知識傳達方式撰文,後來寫了一部份後發現連自己都讀不下去,甚至寫到睡著,這樣其他讀者怎麼讀得下去呢?所以後來才改變寫作風格,換為平常在網路上的詼諧撰文方式,並加入在這領域中的經驗、面對輻射議題的反應與看法,才讓這本書有生動的感覺。而插畫部分,也都是重新編排繪製,這也是其中一個比較花時間的地方。
這本書中有許多對於輻射的觀念與知識,這些訊息是從何而來的?
廖彥朋:
這些知識大多是工作後才接觸的,雖然在學校中有教,但都是基礎物理與生物的觀念,而臨床工作後才開始知道原來大家對於輻射認知的不足。後來因為執行建立輻射劑量監控系統專案,必須要參考許多文獻報告,才學到更多的輻射相關知識。另外有一部分則是在台灣鯛民粉絲團直播 [今晚來洗腦] 節目時,進行主題研究才更深入了解,例如極低頻輻射,就是在準備相關主題時才更深入了解。
在書中的文字多為輕鬆詼諧,偶爾帶點嘲諷,對於其實有點嚴肅的科學議題來說,反差有點大,其中最有趣的部分是用香蕉來做為輻射劑量的單位,這原因是什麼?
廖彥朋:
其實香蕉對於一般人來說是最容易接觸到的水果之一,香蕉本身其實都帶有輻射,每根香蕉平均帶有 0.0778 微西弗,所以常常在開玩笑時被用來當作劑量的單位,我們稱為香蕉等效劑量。雖然這很有趣,但其實還是有盲點存在,要達到這樣的輻射劑量,香蕉的核種必須一直停留在你身體內 50 年,也就時說不能排出才會有這樣的數值。另外一個問題是,因為人類身體本身就具有鉀,來維持身體的機制運作,也是個恆定的數值,基本上多餘的鉀進入身體後,只會新陳代謝。
書中的主軸,有大部分都是圍繞著劑量的觀念在進行,為什麼您當初會以這樣的方式撰寫這本書?
廖彥朋:
基本上輻射會不會產生生物效應,跟劑量有絕對的關係,這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基本常識,也就是說劑量要高到一個程度以上,對人體才會造成顯著傷害,但多數的人都不太了解,都會認為只要有輻射就會有傷害;而一知半解的人常會提出線性假說,這假說是採用無低限值,也就是說這假說認為有輻射就有傷害,是以線性方式增長。其實從廣島長崎原爆以來,一直都找不到低劑量對人體造成傷害的統計證據。其實書中有一個章節有提到,許多溫泉都有低劑量的輻射,但這些溫泉甚至可能都是對人體有益,並沒有線性假說所提到的傷害。
簡而言之,在過去這幾十年來,我們並沒有找到低劑量會造成人體傷害的證據,也就是說我們沒辦法分辨暴露在低劑量的人與沒有暴露的人有差別,這觀察也可以說成暴露在低劑量輻射中對人體是沒有影響的,科學上是看不到他造成的效果,就算線性假說成立,也沒有臨床意義。所以無論在內容或是書的封面就直接告訴你,關鍵在劑量。
最後跟我們分享一下,你最希望那些朋友來購買你的新書?希望讀者閱讀這本書後會有什麼收穫?
廖彥朋:
我最希望所有人都來買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不只講到輻射,更反覆地講到科學這件事情。這兩年觀察到網路上的筆戰,發現很多網友沒有科學的邏輯,或許是在學生時期的科學教育不夠扎實。在筆戰中常常會有人說科學不一定對,科學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當然科學並不一定是對的,但科學具有系統性與反覆驗證的意義,也解決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問題,是存在世界上最可信的方法。當然科學有機會被推翻,但在被推翻前我們不相信科學那要相信什麼?如果說你連科學都不相信,那你還能相信什麼?所以希望大家閱讀完這本書後,除了可以免除對輻射的恐懼外,也能了解到更多科學邏輯,所以大家趕快來買這本書。
編輯結語:
在採訪結束後,與彥朋短暫了聊了一下,他突然開口說,我們這樣會不會太自命清高?這句話讓我反覆思考了很久。認識彥朋至少有兩年以上,他總是為了他認為對的事情在努力,記得有一次為了新聞報導中的大巨蛋搬移原地樹木到其他地方,有許多護樹人士抗議這舉動讓樹死亡,他除了打電話回台灣詢問官方求證外,還請台灣朋友親自到移植的地方探勘,來查證是否有如互樹聯盟所說的狀況。當然他並沒有每一件事情都做對,也會有一些失誤,但積極查證與使用科學方式反覆求證都是他一直以來的方式。
在閱讀這本書時,一開始原本以為是枯燥的科普書籍,但讀完書序後就開始覺得這可能是極具酸度與消遣的書,也預期裡面會有不少的消遣用語,但除了有幾句詼諧用語外,在用字遣詞上意外的平靜理性,也反覆的、有耐心的一次一次說明劑量的重要性,就好像是平靜有耐心地對待不懂事的人們一樣,慢慢地告訴你道理。
怕輻射不如先補腦這本書,建議你一定要從書序開始看,當你翻開書後,就會被裡面生動的敘述給吸引。接這一章節一章節的看,看完每一章相信你會與我有一樣驚呼一聲 “原來是這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