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著手上的數位相機就不知不覺的有感而發, 科技日新月異, 去年也許還是一時之選的高階數位相機, 今年就快乏人問津了. 手機也是如此, 個人電腦也是如此. 所以很多人都說買這些資訊產品只要夠用就好了, 因為買高階的產品也很快就會跌價了, 是真的有他的道理的.
前幾天看到了一篇新聞, Apple的第一代電腦 Apple 1在拍賣網站賣了21萬美元 (當時售價666.66美元), 我想這個產業裡, 能把幾十年的古董賣這麼貴的公司應該也屈指可數了, 蘋果已然變成了一個傳奇! 想當初十幾年前, 也曾買過一台 Apple 電腦, 後來雖然已經不再使用了卻捨不得把它丟掉, 直到搬了幾次家才終於放棄它了, 如果還留著的話, 不知道可以賣多少$$呢?
其實蘋果產品的訂價策略一直都很精明, 甚至該說是精算到了一個恰到好處的地步. 有些產品的高價定位了它的精品形象, 有的產品藉由預期以外的低價來襲捲市場塑造話題, 有的產品則利用附加價值與內容的整合來提升產品的整體形象. 但是無論訂價如何, 蘋果產品的毛利還是可以維持高於業界的水準.
Macbook的部份就不用多說了, 單以C/P值來說其實並不是很高, 除非加入了Apple mark的爽度, 不然並不是一個最實惠的NB選擇. 而iPhone也是如此, 雖然比起運算速度, 相機與手機的通話功能都不能稱得上是當時的機皇, 而且單機成本也比其他所謂的機皇要高, 但是卻可以借由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如AppStore)提高售價, 與單一零組件大量採購 (iPhone沒有太多的產品型號)來壓低成本, 從而產生很高的獲利.
回頭來看一些PC的品牌, 就不難想像這些傳統PC廠未來經營的艱辛了. 台灣長久以來被壓榨的ODM廠不斷在毛利率保三保四中度過, 也許品牌跟ODM總是公佈季營收與月營收創下新高, 但是這樣的產品卻不見得可以把獲利留在這個供應鏈上, 只是不斷增加的工時還有不斷擴充的低價產線與廉價勞工. 怪不得微軟的比爾蓋茲會感謝台灣對PC產業的貢獻, 因為便宜又低毛利的工作大概也只有台灣廠商可以做的出來吧! 當資訊產品的毛利低到了一個程度, 也許廠商該思考的是如何創造產業鏈與消費者共贏的產品, 而不只是便宜的產品而已.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25/5/2hr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