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整系列3D的文章先到這篇告一段落, 如果有新的3D技術或是應用出現, 小弟一定會繼續介紹的. 也因為寫了一些的3D文章, 小弟對於3D成像的解釋又有一番新的體認, 造物者為了讓人感受空間, 所以給了人一雙眼睛和耳朵, 藉由這一雙靈巧的接收器所接受到的些許不同, 在腦海裏拼湊出周遭的形像. 在聲音的世界裏, 我們有”立體聲”的說法. 所謂的”立體聲”就是讓左耳和右耳接收到的聲音有些許的不同, 那些許的不同是在錄音的時後, 在左耳與右耳位置放上不同收音器同步收音所造成的效果. 在重現錄音的形像時, 現行的方法有戴上耳機, 讓左耳與右耳分別接受到要接受的音軌, 或是用兩個以上不同的揚聲器構出一片音場讓人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原音重現.
回到”立體影像”, 相同的是要讓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 讓腦中可以感受到原影重現的真實感. 怎麼做到呢? 這和”立體聲”的做法相似, 在攝影的時後我們可以使用兩個攝影鏡頭, 放在左眼和右眼的位置, 分別錄下我們左眼和右眼應該看到的影相. 在放映的時後, 也和”立體聲”類似, 也可分成像帶眼鏡 (戴耳機) 和不帶眼鏡的做法.
戴眼鏡時, 讓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 直觀的想像可以是鏡片本身就是顯示器, 左眼看到的是左眼的顯示器, 右眼亦然. 這樣的解釋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讓各位更加了解?
但若要如高級音響般的能夠自由自在的享受”立體影像”, 不戴眼鏡的技術就是必要的. 不戴眼鏡的技術, 目前主要分為Parallax Barrier, Lenticular Lens 與3M開發的Directional Back Light三種技術. 今天就針對Parallax Barrier與Lenticular Lens來介紹.
在barrier的技術的原理可簡單的想像成在原本顯示器前一小段距離加上一道光柵, 由於光柵的存在, 左眼看到的畫素為設計給左眼看的畫面, 右眼則只能接收設計給右眼看的畫面, 此技術最大缺點是方向與距離必須在一定範圍內才能有較好的3D成像.
而Lenticular的作法是利用透鏡將光折射的方式, 分別讓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 這兩種作法最大的差異就是Lenticular的做法因為沒有光柵的阻檔, 光的效率相對高, 這也讓系統的熱與電耗可以不需因為立體的影像必須大幅上升. 缺點與Lenticular相同, 是方向與距離必須在一定範圍內才能有較好的3D成像.
由使用者情境的角度出發, 我們會看到裸視立體影像可以提供使用者最方便自由的使用環境, 當產品是可攜式產品時這一點就顯得特別的重要, 可以想像若是帶著筆記型電腦出門當要使用立體影像模式時, 卻沒有攜帶到眼鏡的不方便, 或者是邊走邊看時眼鏡所帶來的負擔, 這些因素都是目前立體影像產品急需解決的問題.
另外, 以上面說明的兩種3D成像原理, 都會造成解析度降低, 但是如果以目前Full HD的解析度, 大概會降到HD左右, 也算是不錯的解析度, 以小弟而言是不太有感覺. 但是最嚴重的問題在觀賞角度上的限制, 如果頭一歪就會有嚴重疊影產生, 對於一邊打電動頭一邊會閃來閃去的小弟而言, 應該會被疊影搞到想吐吧!
3D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