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後,3月14日這天,將更有濃厚的科學色彩,不僅是圓周率日、美國猶太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生日、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以及英國物理兼宇宙學家 史蒂芬 霍金 的逝世日。
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 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他的父親法蘭克與母親伊莎貝爾都就讀於牛津大學,父親在醫學研究院任職研究員,母親主修哲學、政治、經濟學。史蒂芬·霍金的父母經歷過二戰時期的戰火,正值納粹德軍轟炸英格蘭與倫敦遭受空襲,因此霍金父母決定從倫敦郊區遷往牛津,把霍金安全地生下。
霍金出身在學術世家,養成喜愛閱讀的習慣,重視精神富足而非物質享受,生活簡樸。但是霍金在牛津大學主修物理學時就出現了漸凍症的症狀,在那時,他發現自己動作越來越笨拙,時常無緣由地摔跤,划船也變得力不從心,可是霍金的學術成果仍然輝煌,他在劍橋大學撰寫的論文「奇點與時空幾何」獲得亞當斯獎,學術成果甚至與與艾薩克·牛頓相當, 在往後數十年,經歷過病情惡化與趨緩的過程,霍金不願對惡疾低頭,甚至養成一套與惡疾的相處之道。
由於霍金逐漸失去寫字能力,遂自己發展出一種替代的視覺性方法,在腦裡形成各種不同的心智圖案與心智方程式,用心智元素來思考物理問題,思考過程有如莫扎特,只憑藉想像就寫出一整首極具特色的交響樂曲,卓越的研究成果讓他獲得法蘭克林獎章、英帝國司令勳章,共計五個名譽學位與七個國際獎。
霍金是繼愛因斯坦之後,近代世界偉大的物理學家,他開啟一種思考物理問題的方式,永不停止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以及對罕見疾病的因應與相處之道,是具人文精神的生命鬥士。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