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對數位經濟的運作方式並不熟悉,父母可能在不知情狀況下替孩子上傳了龐大的數位足跡,專家認為這對兒女未來的工作、信用評分將產生影響,從現在科技趨勢的走向來看,影響多半是負面的。
這看起來是危言聳聽,光是曬照就能影響孩子的未來?筆者根據 CBC 報導做了整理,父母只要做點功課,在大數據時代下,也許能避免孩子成為科技災難的受害者。
網曬孩照影響工作前景?
現在小孩最早的數位足跡可以追溯到胎兒時期的音波照,隨著小孩長大到能掌控自己的數位身分前,大多都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父母拍照上傳到社群,這些經年累月的數位足跡會有什麼影響?
專家表示:不知道(咦?)。
英國兒童委員會委員朗菲爾(Anne Longfield)表示:「我們並不知道所有關於孩子的資訊(information)會產生什麼後果。」
儘管如此,該組織的報告顯示:孩子的數據未來可能成為大學審查的資料來源,甚至是借貸的評分參考。事實上,金融業「AI 化」的確是現在進行式,為了更精確掌握借貸風險,中國的螞蟻金服正在收集用戶的租車、訂房行為。
越是需要數字的企業、組織,就越需要人工智慧(分析大數據),英國兒童委員會的擔憂是有根據的,網曬孩照是有很大可能影響他們的工作前景、借貸評分。
兒童數據的收集來源是四面八方的
想避免最壞的狀況發生,總得找到問題源頭。除了上傳照片,有多少父母曾經仔細查看允許權限?兒童應用程式並不代表會保護兒童隱私,知名的開發商碰到隱私問題大多是聳聳肩,更不用說不知名的開發商,他們收集兒童數據是沒在跟你客氣的。
數位媒體( MediaSmarts)教育開發總監強森(Matthew Johnson)在近期的報告中揭露,在 Google Play 上兒童應用程式在默認權限的情況下大多違反美國的兒童隱私法,而且這些應用程式大多是免費的不用錢的最貴。
根據研究,這些違反兒童隱私的應用程式大多收集地理位置訊息。想像一下,如果你有權力掌握一個人從一歲到十二歲的地理位置,你可以列出多少有關他的背景資料?再加上大數據通常是交叉比對分析才會精準,Gartner 預測 2020 年約有 200 億個聯網感測器存在在日常生活中。
總結
我們不可能將孩子置於「零」網路環境,筆者也不認為從小禁止接觸科技是好事。
在未來,整合數據將成為人們第二個數位身分,有遠見的父母除了從小就落實數位隱私教育(完全禁止接觸科技是反智的行為),也必須知道絕大部分的免費應用程式帶來好處通常是用隱私換來的、了解社群平台的默認權限是否有不必要的資訊揭露。
在小孩長大前,只有父母有辦法做好把關的角色。無論是臉書的劍橋事件影響美國總統大選,還是台灣剛落幕的九合一選舉,都證明了掌握數位足跡可以描繪出一個人的個性,甚至影響人的思想。